运用前奏培养低段学生音乐能力的实践研究
  【摘要】在音乐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深入人心。但是在我们音乐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教师忽视音乐完整性,没给学生聆听完整旋律,甚至教师在教唱歌曲时把前奏省略等现象。由于低段学生音乐理论知识缺乏,各方面音乐习惯还没养成,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关注细节,慢慢训练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鉴于歌曲前奏有这么大的利用空间,笔者尝试了运用歌曲前奏在低段歌曲教学中的多途径运用,展开多形式前奏教学。师生从多方面去关注前奏,有利于低段学生聆听欣赏、歌唱表现等音乐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歌曲前奏功能运用实践研究低段学生
  一、歌曲前奏教学的现状
  教学多年,无论是自己课堂上还是观摩别的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教师忽视歌曲前奏,甚至有些教师不弹前奏,直接说:"预备唱"。低段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还没有完全进入唱歌的情绪,呼吸也没调节好。因此歌曲的第一句老是容易喊唱,唱出的歌声就比较单一、表面化,没能真正唱出歌曲的感情!总觉得少了什么?那就是少了歌曲的完整性,没了歌曲的灵魂!对于学生而言,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亲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
  新课标提倡"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在缺少了前奏的歌唱教学下,失去了音乐的本真,失去了学生对歌唱的理解,也失去了音乐教学的契机。每一首歌曲的前奏都不一样,借用前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听唱动的习惯,提高音乐的感受力,并能从简短的前奏中感受曲子的风格。而且不同曲子的前奏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抓住它的特点,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具体的曲子前奏要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利用音乐资源,会让我们的课堂收到意外的惊喜。
  二、歌曲前奏的音乐特质
  前奏是指一首歌曲开始之前,提前预示歌曲的主题思想,感情表达或描绘意境,渲染气氛,引领演唱者进入情景之中,提示演唱者的情绪、速度、音准、调性、节奏、力度等,前奏带给我们一个具体的音乐形象。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应该忽视歌曲前奏带给我们的启示,如何借助前奏更好的服务与我们的歌唱教学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歌曲前奏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歌曲的最后一句作为前奏。这种形式前奏出现的比较多,像教材中没打印前奏曲谱的基本上都是用歌曲最后一句作为前奏。如:《时间像小马车》:
  6543|5432|5567|1-||就是用最后一句,简洁明了,很有节奏感,时间滴答滴答的感觉,学生第一句在这样的前奏下很容易跟进来。这一课的还有一首《这是什么》也一样。
  2、综合歌曲第一句与最后一句的旋律特点,这种前奏具有较强的概括力。
  如歌曲《唢呐配喇叭》616165|3.23|1651|6-||就是运用歌曲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结合作为前奏。感觉比较完整浓缩。
  3、以歌曲的典型旋律节奏或典型伴奏音型直接导入。
  如歌曲《小拜年》就以歌曲中间的典型旋律、节奏为前奏出示,
  665|665|6655|665||在这样的前奏引领下学生的情绪气氛调动起来,热闹喜庆的场面马上呈现。
  了解前奏,认识前奏的音乐特性,我们才能在教学预设中加以重视,安排前奏的教学环节;在课堂实践中丰富前奏教学的形式,使前奏融于歌唱教学,促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歌曲学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聆听欣赏、歌唱表现的音乐能力。
  三、前奏教学的具体策略
  歌曲前奏是学生由静静聆听的状态到演唱状态的一种准备和转变,是由器乐表现到人声表现的一种有效过渡,是乐曲主旋律的先行者,有些只是简单的借用歌曲的最后一句,有些却花了很大的篇幅和精力来演绎,它是一首曲子给人的最先印象,亦是整首曲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要利用好、挖掘好那几个小节,根据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来分析它们,让其为我们曲子的演唱和聆听服务,也为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发挥其特殊的功能。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仔细分析每首歌曲的特点,前奏作为歌曲的开始,是很重要的不能忽视的部分。其次,是如何科学有效的运用前奏教学:
  (一)挖掘前奏教学的音乐功能
  1、培养学生的音乐习惯。在歌曲演唱之前,前奏给演唱者在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调式,调性等反面必要的提示,让演唱者在情绪,呼吸等方面有所准备,使歌曲可进入得更加规范准确,清楚。
  ①、培养学生感受前奏的习惯。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一首歌最初的印象是来自前奏的。歌曲情绪是怎么样的?活泼欢快还是优美抒情;歌曲速度是怎么样的?缓慢的快速的还是中速的等,我们都能在前奏中找到答案。新课程标准里提到,要让孩子"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反应"。对刚接触音乐课的低段学生,前奏响起时,很多学生起唱不够齐,很大原因是因为对前奏没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如果教师自身都不重视这个问题,学生何来聆听前奏习惯的养成。教师应该有计划的多让学生关注聆听歌曲前奏。慢慢就养成了良好的感受前奏的习惯。
  ②、培养学生演唱歌曲的习惯。前奏是一首歌曲的准备状态,也是歌曲给歌唱者的一个信息。它往往比较短小,很容易让人忽略它,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活泼可爱,喜欢唱歌和表演,碰到一首喜欢的歌曲哪顾得上前奏,迫不及待地张口就要唱了。如果这时候教师为了抓住兴趣的契机任其唱下去,却总会发现开头总是不够整齐,即使提醒了孩子们要听好前奏效果也不好,有时候教师只得依靠喊口令才能唱整齐。这是因为孩子还不会听,甚至有些还不知道什么是前奏。所以此时我一般并不急着让他们一展歌喉,而是先让他们听。"同学们,钢琴唱得好听吗?""那我们先听钢琴唱好吗?""钢琴觉得我们小朋友的歌声也很好听,它要邀请我们一起唱,你能听懂钢琴在邀请你吗?"这样反复练几遍,学生就能听懂何时起唱。
  ③、培养学生歌唱时的呼吸习惯。外出听课,发现有些班级唱歌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够齐整,不够投入,不够精神。自己教的班级也总是这样,后来才发现一个大的原因是呼吸的问题。尤其是前奏后的第一次吸气,吸好这一口气,歌曲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只要教师作好示范,学生就能很快掌握。
  养成了这些好习惯,我们的学生就能在前奏响起时就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坐姿,唱歌状态,凭感觉找准吸气点,然后歌唱。有所准备的歌唱会让整首歌显得更精神饱满,更整齐动听。
  2、通过前奏教学突破歌曲难点。有些歌曲起唱点很容易找到,而有些歌曲就比较难于听辨,对于较难听辨的歌曲起唱点,教师要给予学生时间和机会去听辨,并且提供一定的帮助。其中有一种较难听辨的就是弱拍弱位起唱的,成人都很难找准,更别提低段学生了。如歌曲《西伦达》,低段学生在歌唱时总是找不准吸气点和起唱点。《中小学音乐教育》上有这样一篇文章,有一位老师说在教这首歌时她采用了改编前奏的方法,虽然当时效果很好,但课后她就后悔了,因为这样降低难度,对孩子们今后的演唱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我们碰到问题不能去逃避,而要面对,想出对策来。可以让孩子们多听几遍,并且教师多作示范,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是如何来感知节奏的。或者出示歌曲把难点摆在学生面前,一目了然得让学生分析尝试,如我在上二年级歌曲《有一个人在林中》一曲时,发现起唱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是一首弱半拍起唱的歌曲,对于二年级的孩子不能去跟他们讲这是弱拍起唱,学生很难听明白。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歌曲前奏,也就是歌曲最后一句旋律作为前奏:
  1234|5(。)164|32|105|1234|
  有一个人在
  运用前奏和第一句歌谱连接起来看,学生就能比较形象得知道弱半拍进来是什么意思。也较易掌握。这样的训练不但让学生能轻松找到起唱点,而且对弱起小节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1] [2] 下一页


  3、借助前奏,创设情境。通过前奏,可使演唱者和听众共同进入歌曲所需要的特定环境,在音乐形象方面可提示思想感情的酝酿,特定意境的描绘,情绪气氛的渲染做好准备。前奏带给我们一个具体的音乐形象。
  ①、音乐总是能把人带入某种情感体验之中,一般来说,前奏就首先展示了曲子的情感,鼓励学生在前奏响起时就投入进去,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很有帮助。如第三册歌曲《过新年》,虽然歌曲前奏是运用简单的最后一句,但前面加了丰富的打击乐器,热闹喜庆的场面一听就听出来了,可以请学生跟着音乐展开自己的想像:"听着这段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像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前奏的这种氛围,自然而然对歌曲的情绪表达起了很好的作用,把高兴热闹、过新年的那种心情演唱出来。
  ②、有些歌曲前奏不但能激发想像,甚至还会带有一定的情境,若忽略它便太可惜了,若好好挖掘一番,跟着它的情境走,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人音版第三册,歌曲《大鹿》,此曲的前奏(引子)部分非常具有情景特色,音乐有鸟叫声,有森林的那种美丽意境,在上这一课时,我便让孩子们先听前奏:
  "这段前奏你听到了什么?"(鸟叫声,小溪声……)
  "这段音乐让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呢?感觉在哪里了?"(来到了大森林中。)
  "林中发生了什么事?好像很焦急的,让我们接下去听一听吧!"
  当学生们在前奏的吸引下,产生了极大的想要聆听全曲的欲望时再播放整首曲子的音乐,效果就好很多了。
  4、通过前奏感悟音乐的风格。这种类型歌曲往往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如民歌,外国的歌曲,而这些歌曲的特点往往在前奏中就展露无疑,甚至比后面的歌曲正文要更加地清晰。民族特色往往在乐器和旋律节奏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前奏是最先把这些东西传达给我们的。如非洲音乐,那特有的鼓点早就在前奏上把人深深吸引;浪漫的印度音乐在前奏里就展示她迷人的风情。只要我们适当地加以利用,就会让学生对音乐风格的感受事半功倍。
  如人音版第五册《草原上》。这首歌曲的前奏特别长,马头琴乐器的加入以及长调的运用让人听上去很有草原的味道,我们就可以用它来作篇小文章。
  "小朋友,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来到了哪儿啊?"
  "一个很大很宽广的地方""好像是草原"
  "为什么你会认为这是草原呢?"
  "因为音乐中有些声音很长,感觉很宽,很大,就像草原"
  "是呀,这是蒙古族的音乐,因为蒙古的草原很辽阔,所以蒙古族的音乐呀有很多歌曲都是这么长长的,听上去感觉很大很宽广。下面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草原上》,好吗?"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歌声的辽阔延展很好表达。
  这种类型的前奏出现还是很多的,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歌曲前奏是很美的葫芦丝音乐,篇幅也很长,典型的傣族的风格,让人感觉马上想扭起来。这时渗透傣族音乐的舞蹈律动,学生跟着前奏扭起来,学着做做三道弯。为接下来歌曲演唱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丰富前奏教学的课堂形式
  前奏有这么多可利用的空间,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途径去提高学生对歌曲前奏的兴趣。我尝试用以下一些方式在学生音乐课堂上运用,收到了不错的成效。
  1、为前奏编配律动。
  律动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对刚接触音乐课的低段学生,前奏响起时,鼓励并带领他们作相应的简单的律动,如按节奏轻轻点点头,并根据前奏展现与歌曲情绪相应的情感体验等等。这样,经过老师的提点,学生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感受和表现方式。如歌曲《小青蛙找家》前奏是歌曲典型节奏型,还结合了歌曲的第一节旋律,前奏很有节奏感。学生听到这个前奏,老师不说,有些学生已经在手舞足蹈了,老师叫学生自己配这个前奏的律动,他们马上跃跃欲试。学习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如歌曲《过新年》前奏"咚咚咚咚仓"典型节奏旋律,可以作出敲击乐器的动作。
  2、听辨竞赛。
  通过把学生前面学过的歌曲的前奏拿出来,让学生听辨竞赛,以比赛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低年级学生具有好胜心强、渴望获得表扬的心理,采用听辨竞赛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组织的效益性。在竞赛评比中,学生个个争先恐后,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表现出主人翁的态度,团结合作,努力实现教师所提出的目标。这样的活动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对今后前奏学习的重视。放出四、五首歌曲的前奏,分别让学生说是哪首歌曲的前奏。同时也可以用选择曲目的形式,这个前奏是以下哪首歌曲的前奏。学生很喜欢开展这样的活动。
  3、为歌曲创编前奏、选择前奏。
  不要以为创编前奏、选择前奏对于低段学生有难度,只要平时每节课对前奏的重视起来,自然而然对前奏学生也有自己的概括归纳。学生也知道有些前奏是运用最后一句,有些前奏是结合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有些前奏是运用典型旋律或者节奏型的等等。所以老师可以丰富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来出出主意,认为这首歌可以配什么前奏。或者老师提供几种前奏让学生选择,又是给学生认真聆听的好时机,学生仔细聆听后,选择他们一致通过的前奏,来配合歌曲,这样学生觉得自己很重要,是自己选择了这首歌曲的学习形式。
  四、研究的成效和反思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作品的感悟。通过律动、聆听、创编、想象、多媒体等方式方法,激发了学生在歌曲前奏中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悟能力。不再对无字的前奏乐谱感到迷茫,也不再认为前奏是多余无用的,慢慢地学会了对前奏在作品表现中的认同、欣赏和理解,从而体现了学生自身音乐素养的提升和前奏教学的效果。
  2、充分利用前奏的丰富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小学生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利用前奏教学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融入学生自身体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新歌曲的学习和理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3、使学生学会大胆演绎音乐,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形式的改变,使歌曲前奏教学不仅侧重于感受、体验音乐的热情和能力的发展,也注重表演、创作技能的发展,从而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音乐教师不但不能忽略了前奏在歌曲中的作用,而且可以运用前奏来为我们歌曲教学服务。我在重视歌曲前奏的有效利用于音乐课这段时间,学生更关注歌曲的音乐感觉了,更投入的唱歌了,更发自内心的喜欢上音乐课了!老师们、同学们!请在乎歌曲前奏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2、《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袁善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日)高萩葆治著,缪裴言、林能杰、缪力译,人民音乐出饭社,2006年;
  5、《唱歌教学的歌曲即兴伴奏》--第四节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的配弹。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