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导学案
年级:高一    编写:广州市第八十中学    刘绍仙     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能熟读全诗,解释重点词句含义, 了解本诗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含蕴隐士情怀。
②品味写景句,能分析把握诗中比喻、以动衬静手法的作用,把握诗中写景所蕴之情。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和阅读“知识链接”中的有关材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②通过课前独学,梳理诗歌词句意义,初步了解本诗的内容。
③通过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把握诗中比喻、动静结合手法的作用,把握写景所蕴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知识链接】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知人论世)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落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他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二、诗歌鉴赏手法积累
以动衬静:动态的景物、喧闹的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谧。
例如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是以动写静的佳作。空山本是极为清静之所在,在诗中,诗人并没有尽情地描写它如何如何静,而是以一阵人语声来反衬山的空寂,又以一缕夕阳的映照反衬树林的幽深,从而营造了一个极其幽静的意境。
(导入、导学案评价、明确教学目标、预习检测,共10分钟)
(操作:学生朗读一遍诗歌)
【预习检测】
1.字词音义(将拼音写在加点字词的上面,翻译加了横线的词语)
(操作:课前板书,学生质疑补充,教师点评)
少无适俗,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翻译: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尘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原野里去开荒,安守本分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操作: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师生点评)
【整体把握】(操作:学生起立讨论问题,口头展示,教师点评。用时10分钟)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归”可以说字是题眼,请思考以下这些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2.为何而归?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归去后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4.诗人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温馨提示: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来分析)
明确: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烟、狗、鸡等景物。诗中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住宅四周游十余亩土地,有八九间茅草房。榆树、柳树树影婆娑,浓荫匝地,遮掩着后檐,桃花李花荣实繁,弄姿堂前。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远处炊烟袅袅,侧耳倾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宜人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操作:学生朗读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
【深入探究】(操作:学生起立讨论,板书并口头展示,其他学生质疑,教师点评。用时10分钟)
1. “尘网”、“羁鸟”、“池鱼”、“樊笼”这些词语各比喻什么?诗人运用这些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温馨提示:抓住这些喻体的本质特点分析)
明确:“尘网”是尘世的罗网, 比喻庸俗污浊的官场,“樊笼”原指鸟笼,这里比喻仕途。 “池鱼”、“樊笼”比喻诗人自己。“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它们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诗人和它们一样,失去自由。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诗人厌恶官场,希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2.诗人在写田园生活的时候写到鸡鸣狗吠,这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以动衬静。“狗吠深巷中”写了深巷中传来的狗叫声,“鸡鸣桑树颠”写了桑树顶的鸡鸣声,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表达了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操作:学生听录音)
★(课中学习,学生导学案不出现。操作:学生起立讨论,口头展示
3.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充实,和谐,幽美,那么,现实的归隐生活是这样的吗?让我们来看一看《五柳先生传》中是怎样再现陶渊明的现实生活的(多媒体:〈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的自传,真实记录了诗人的归隐生活。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注释:①环堵(dǔ)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②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③晏(yàn)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④簟(dān)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
译文:(1)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2)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问题:
(1)现实生活和诗歌中描绘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居室简陋,艰难潦倒。
(2) 为什么他把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得如此美好?
明确: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热爱自由的田园生活,所以对官场不留恋,面对困顿的生活不抱怨现实。他隐去现实的艰难和潦倒,写出了心中美好的田园生活。所谓诗言志,古人写诗抒发自己的志向,正是表达了自己的追求,这也是他高尚人格的体现。
★(他的《桃花源记》,也有一段田园生活描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绘了一幅平静、祥和的画面。这和本诗有同工之妙。)
(操作:如有时间学生朗读一遍诗歌)
【拓展延伸】(操作:学生讨论,口头展示,用时5分钟
(1)       你怎样看陶渊明辞官归隐这件事?
【当堂检测】(操作:学生独立完成,口头展示,用时5分钟
请从以动衬静的角度来赏析下面这首诗。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确: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但作者并没有孤立地写静,而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花落”、“鸟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动景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从而写出了春夜的静谧和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