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广州市天河中学   罗 雯
 
一、教学设计
(一)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学生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二)通过阅读分析,学生了解传主的重要事迹和精神风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
(三)学习文章打破平淡,塑造丰满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打破平淡,塑造丰满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分析,学生了解传主的重要事迹和精神风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对作者进行简单回顾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门占了三位。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2.整体朗读,字词正音: 
(lǘ)      (zhé)     (qí)      陈慥(cào)     
(jué)    (xūn)    阳狂垢(gòu)     (tǎng)  
 
(二)快速阅读全文,填写下表,了解传主的基本信息
我们经常说对古人信息的了解至少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姓名(包括字号等)、朝代、家庭背景、生平、著作,那么从苏轼的文章中,我们能了解方山子多少信息?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填写下表。

原名
 
 
 
号的由来
 
家庭情况
 
 
生平 
少时 
 
稍壮
 
晚年 
 
爱好 
 
 

 
明确:

原名
 陈慥
季常
方山子
号的由来
其所著帽方屋而高古方山冠
家庭情况
  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生平 
少时 
 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
折节读书,然终不遇
晚年 
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爱好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三)分析鉴赏
1.鉴赏提示中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那么哪些细节表现出方山子的 
(明确:
 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时——血气方刚 一身侠气 
      
稍壮——折节读书 有志用世 
      
晚(年)——终不n     遁于光、黄间 
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  徒步往来, 所著帽,方屋而高  
待人接物的态度: 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大气洒脱的行为作风: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世有勋阀,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皆弃不取,独来穷山  
 
2.思考以下问题:
1前侠后隐可以概括方山子的行迹,那么生动地体现在哪个情节?如此豪侠之人,为何要隐? 
2)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如何理解这个细节?
3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这个细节表明了什么?
(明确:
 体现在——方山子西山怒马射鹊,与作者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为何要隐:原文——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 
  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世道的熟悉;作为过来人,见怪不惊; 
 
极为含蓄表达了方山子对作者的理解、同情;对打击诬陷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表现了苏轼对此感到十分惊奇,惊讶的,不仅仅是指方山子本身的高风亮节,还特别包括了他的妻子奴婢都受其熏陶而能安贫乐道在内。)
我们粗略地知道这是一位怀才不遇、愤而归隐的高士,但除此之外,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先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
4)第三段描述方山子少时行为,是采取了哪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什么?
(明确:倒叙。介绍了传主少时与现在迥异的生活方式,突出其,也激发读者思考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为表现传主精神而作铺垫,同时也使文章不显平庸,如山般有起伏。)
3. 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一句此岂无得而然哉! ”
 
4. 最后一段举兴、黄等异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以兴、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也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生活的向往,评价便也就意在言外了。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四、概括主旨 
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明确: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隐约折射,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的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寓己之情,搜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但方以文为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搜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五、总结
作者构思巧妙,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等,而是采用倒叙,切合人物隐士的特点,由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呼应,采用反衬手法和多处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使得人物神态活灵活现,其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也展现于面前。
 
 附:板书设计 
   
方山子传
少时——一身侠气 
 稍壮——-折节读书        前侠后隐    淡泊自守
-——遁于光、黄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