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教学设计
 
广州市知用中学 廖嘉亮
 
一、学情分析
1.学习心理分析
高二学生对高中的新鲜感没了,看到高三学生紧张的学习状态,高考的冲击,开始意识到时间的紧迫。学习自觉性加强,自学能力提高。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跨越了由初中到高中的一个大的台阶,慢慢适应了高中的学习。高二学生普遍感到学习不再象高一那样吃力。经过几次大考,比较全面地认识了自己的学习实力,那种因考试的成败而大喜大悲的浮躁心理已基本能自我控制。能理性地思考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地评价自己,不怨天尤人。也多多少少摸索出了一些零碎的但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
针对这一特点,我们的教学应注重:(1)指导学生如何自学、如何提高自学质量和效率;(2)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2.先行知识分析
(1)作者:初中至高二,五年的时间里,学生在课本中接触过的李白诗作,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渡荆门送别》、《送友人》、《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月下独酌》、《蜀道难》等篇目。
(2)文体:初中至高二,五年的时间里,学生在课本中接触过的用骈体来写作的文章,有《陋室铭》、《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第三、四段)、《阿房宫赋》、《赤壁赋》、《兰亭集序》、《谏太宗十思疏》、《陈情表》等篇目。
可见,学生对作者重友情、嗜酒的特点,以及骈文文体都是熟悉的。但不一定已经形成了明确的知识认知。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
依据1:文言文教学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专家和一线教师都依据自己的经验提供了许多的理论和实践策略,这些都是我们开展教学的有益借鉴。在我看来,文言文的教学应师法古人。古人是以文言作为其书面语言的,而开展文言教学也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已形成一套富有成效的系统观和方法,因此,“按古人的方法来教古文”,应是比较适应这一语体的教学观。
张志公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指出,“在阅读训练的方法上,前人强调要求学生熟读精思,也重视指导学生博览”。“熟读”,即既读得准,也要读得多,达到熟练的程度。另外,还不能糊里糊涂地读,而是要先“涵泳”,进入文字中“猛滚一番,要透彻”,拓展阅读的深度。而“博览”,即在内容和体裁风格两个方面拓展阅读的广度。
“熟读”、“精思”、“博览”的古文阅读训练方法,也同样得到现当代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的肯定,如朱自清、叶圣陶、张志公、王尚文、王荣生等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倡导。而我也相信,这种教学能够停歇课堂外的“文”与“言”的论争,重新把关注点放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上来。
依据2:选修课教学
选修课的教学与必修课不同,如果说必修课是基础,那么选修课就是发展;如果说必修课是普及,那么选修课就是提高。当然,也不能一味地拔高,使高中选修课等同于大学课程。
从我个人理解出发,我认为,选修课的任务应是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技能。从这一角度出发,唐宋散文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每课从一两个方面拓深学生已有的文言知识,并与日常生活学习对接,使之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依据3:文章教学内容的确定
1.关于文体
从题目上看,这是属于序文。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为春夜宴从弟桃花园诗集”作的诗集序,也可以理解为“为春夜宴诸从弟”作的宴集序。然而,单纯的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全面的。姚鼐就曾提出,“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名为‘序’,实为‘记’”,“记”属“杂记类”,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记叙文”。然而,如果是记叙文,当以写实为主,但全文除了题目符合记叙文的体例外,作品的主体是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的。因此,我对这篇文章的文体作出这样的定义:从形式上看,是骈文;从内容上看,是记事抒情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姑且称之为“记事散文”)。
记事抒情文的特点,一是记录作者在过去某段时间空间里的见闻的过程,即“我”的经历;二是往往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三是语言的着力点在锤炼句子。具体到本文,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
1.1 本文记叙李白在春天的晚上,在桃李园中宴请诸位堂弟的一篇散文。
1.2 文中体现出作者由宴前的“悲”和“喜”的情感转变,到宴会时产生的“极乐”情感的情绪变化过程。
1.3 文中再现了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良辰美景、天伦会乐的情境,营造了“风雅”宴会的意境。
1.4 句子营造的特点在于多用对句、繁用典故、务求文辞的华美。
2.关于作者
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作家,其诗歌作品广为传唱,历久不衰。而作为散文作家,他的特点应是:“不仅有纵横之气,且有狂放之度”(郭预衡《中国散文史》)。具体到本文,则是“豪气殆高千百丈”(谢有煇)、“有爽气”(朱心炯)。这里所说的“豪气”,应是指其旷达乐观的胸怀,“爽气”则是指其迥异于寻常宴乐的风雅气度。
3.关于作品
余诚指出,“通篇着意在一‘夜’字”(《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正是夜晚,才勾起人生短暂的悲叹,才想起“古人秉烛夜游”的情境,才有了“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的宴集。而“烟景”、“幽赏”、“醉月”,无不暗点“夜”字,同时也营造了一派朦胧的意境。因此,全文解读应着意在“夜”字上。具体来说,就是赏鉴文章的重点应放在寻找夜之景、体味夜之情、品评夜之言上面。
依据4: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
课程目标:
1.       坚持贯彻阅读的三个层级。以阅读作为提高语文水平的杠杆
2.       加强古代散文知识及相关阅读理论方法的指导
3.       设计表达交流活动,使阅读与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4.       选文努力追求典范性和时代性、人文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单元目标:
1.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唐宋赋、骈文的文体特征。
2.       作品创造的一幅幅自然的美景,所抒发的文人个体心灵的悲戚,及其所具备的强大感染力。
3.       赋与骈文在创作上有诸多严格要求,形式上字句整饬,对偶严谨,音韵谐美,有一唱三叹之妙,最能体现汉字的建筑美。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
综上所述,本文的教学思路是:以加强学生学法指导为目的,以本文为突破口,运用“熟读精思”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品味作品的景、情、言,进而了解李白文章的“豪气”和“爽气”,并学会用“因声求气”的方法阅读一篇古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博览”进发,比较《兰亭集序》和本文的区别,进而产生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学会用“比较求是”的方法阅读多篇古文。最后向学生更高远的阅读目标——运用本课中的两种方法,阅读《古文观止》中的辞赋体散文。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记忆
2.理解
3.运用
4.分析
5.评价
6.创造
A.事实性知识
 
 
 
 
 
 
B.概念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目标1
 
目标2
 
D.反省认知知识
 
 
 
 
 
目标3

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生成“因声求气”的阅读方法。
目标2:结合自己对文章的事、景、情的理解,评价《兰亭集序》和《春夜宴》两文的优劣,学会运用“比较求是”的阅读方法。
目标3:采用“因声求气”、“比较求是”的阅读方法,进一步阅读《古文观止》中的辞赋体散文。
评估1:结合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地朗读(最好是背诵)文章。
评估2:从景、情、言三个方面,就《兰亭集序》和《春夜宴》两文写出鉴赏习作。
评估3:根据圈定的阅读内容展开阅读实践,并就自己所阅读的文章写出读后感。
 
四、教学目标分解
1.在反复诵读中,生成“因声求气”的阅读方法。
即“熟读成诵”。“声”,就是文辞的音节美,“气”,就是作者所表达的气势,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形成的气势的抑扬疾徐顿挫。
“因声求气”,其步骤应是由生疏到熟练,由熟练到抑扬把握,由抑扬把握到读出气势,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背诵。其难点在抑扬把握和读出气势。
目标分解:
1.1 借助朗读录音,能高声、迅速、准确地读出课文(1分钟)
1.2 轻声、缓慢地读课文,能根据作者的情感线索和思想感情,给课文中的句子标上重读和轻读符号并陈述理由;用“加大音量”、“降低音量”和“延长音节”的方法,正确读出已加上符号的句子。
1.3 把自己当作是作者,设身处地地读出文章的气势。
1.4 在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背诵全文。
2.结合自己对文章的事、景、情的理解,评价《兰亭集序》和《春夜宴》两文的优劣,学会“比较求是”的阅读方法。
即是通过比较来辨别作品的高下得失,以利于作出评价。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把几家讨论同一问题的话会合起来看,看看哪一家说得对,对在什么地方,加以辨别,这比随便读过要印象深刻些,也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
二是把几篇相类似的文章合起来看,看看哪一家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加以辨别评价,这就使我们的阅读更有效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条件分析:
对于第一种情况,务必在学生已经熟悉作品,即达到熟读成诵的水平之下,才有探讨的可能;对于第二种情况,务必在学生已经熟悉这几篇文章的水平下,才有探讨的可能。本课拟采用第二种情况的比较。
目标分解:
2.1 能从景物意境、作品语言的角度,区分文章的异同。
2.2 能分辨出作品所体现生命观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认识,评价作品思想感情的深度。
2.3 能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对两篇作品作出评价,并写成鉴赏文章。
3.采用“因声求气”、“比较求是”的阅读方法,进一步阅读《古文观止》中的辞赋体散文。
3.1 能举例说出阅读一篇辞赋体散文的两种方法。
3.2 把“因声求气”、“比较求是”作为自己阅读《古文观止》的基本方法。
3.3 根据圈定的阅读内容展开阅读实践,并就自己所阅读的文章写出读后感。
 
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生成“因声求气”的阅读方法。
2.结合自己对文章的事、景、情的理解,评价《兰亭集序》和《春夜宴》两文的优劣,学会运用“比较求是”的阅读方法。
3.采用“因声求气”、“比较求是”的阅读方法,进一步阅读《古文观止》中的辞赋体散文。
 
教学重难点:
目标1、2
 
(一)导入
 
(二)诵读
挑战1:听朗读录音,能高声、迅速、准确地读出课文
附件:A、回忆骈文相关知识(结合朗读,指出文章的结构美、音韵美)
     B、译文(借助译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任务评估1:按照声音高低、读速快慢、字音正误,评定任务完成效果。
挑战2:轻声、缓慢地读课文,根据作者的情感线索和思想感情,给课文中的句子标上重读和轻读符号并陈述理由。
附件:C、指出记事散文的文体特点(结合挑战任务,鉴赏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问题:分别找出文章中写景、叙事和抒情的句子,谈谈如何处理这些句子读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任务评估2:能够借助“加大音量”、“降低音量”和“延长音节”的方法,正确读出已加上符号的句子。
挑战3:把自己当作是作者,设身处地地读出文章的气势。
附件:D、教师范读,提供挑战的阶梯
     E、出示无标点全文,要求学生看着屏幕有气势地朗读文章
挑战4:结合自己的理解抑扬顿挫地朗读(最好是背诵)文章
附件:F、出示字头,要求学生看着屏幕有气势地诵读文章
 
(三)比较
挑战5:将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比较,说说两篇文章的异同,用一句话评价两文各自的优点。
1.提供比较的方法
2.提供回答的基本格式,并要求当场完成
3.当堂交流
附件:G、没有方法的比较
     H、有方法的比较
     I、回答的基本格式
 
(四)拓展
先在课堂上通过小结提示方法,课后完成500字的写作任务。
挑战6:
阅读《古文观止》中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和苏轼的《赤壁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细加品味,从结构美、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中任选一角度或几个角度,写一篇鉴赏文章,或区分其异同,或评价其优劣。
要求有观点,并结合文中的句子加以分析;不少于500字。
附件:J、出示小结内容
     K、基本格式
 
附件:
A、骈文相关知识
赋与骈文在创作上有诸多严格要求,形式上字句整饬,对偶严谨,音韵谐美,有一唱三叹之妙,最能体现汉字的建筑美。
B、译文
唉,天地啊,是万物的旅馆;光阴呢,是时间的过客。人生啊,很漂浮,就像梦一样的虚幻,能有几多欢乐呢?
所以,古人说要掌灯夜游,以增加人生的密度,这是有道理的。况且,和暖的春天用绮丽的景色在召唤我,大自然又把灿烂的花纹提供给我。那么,何不让我们在这桃李芬芳的庭园中聚会,畅叙天伦间的快乐事呢?
来到宴会中的诸位贤弟,都是俊才秀士,个个都比得上谢惠连。只有我,所吟咏的诗歌,实在是有愧于谢康乐。在幽暗中观赏桃花尚未停止,纵兴的高谈又转而成为会心的清谈。在花丛之中敞开盛大美味的筵席,在明月之下飞动酒杯尽情畅饮。
没有好的诗歌,怎能抒发我们风雅的情怀呢?如果谁写诗不成,依照金谷园的旧例,罚酒三杯,哈哈哈哈。
C、指出记事散文的文体特点
记事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散文:情感与抒情线索。
E、无标点文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F、句头
夫天地……也,光阴……也,而浮生……何?古人……也。况阳春……,大块……。会……,序……。
群……,皆……;吾……,独……。幽……,高……。开琼筵……,飞羽觞……。不有……,何伸……?如……,罚……。
G、没有方法的比较:
很明显李白写得更好;当然听说王羲之的字写得好,可惜我不懂得欣赏
别的不说《兰亭集序》太晦涩了,非常难弄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写得飘逸俊秀、文采飞扬,生动通俗,让人比较亲近。
说实话,二者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嗯,至少我现在还能背,嘿嘿……
H、有方法的比较:
1.找出文中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从这四个角度区分两篇文章的异同,
2.从结构美、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中任选一角度或几个角度,评价优胜者的好处。
I、基本格式:
基本格式:李文的优点在于            ;王文的优点在于            。综上,我更喜欢《              》,因为                       
J、出示小结内容
阅读的方法1——“因声求气”(生疏——熟练——读得抑扬顿挫——读出气势)
阅读的方法2——“比较求异”(找出文中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从结构美、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等角度评价优劣)
K、基本格式
陶文的优点在于          ,如“              ”,写出了               ,体现了                    。又如“              ”,写出了,             ,体现了           
苏文的优点在于          。,如“             ”,写出了               ,体现了                    。又如“              ”,写出了,             ,体现了           
综上,我更喜欢《                》,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