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年的实践,我们感到本套教材是立足于岭南社会、人文和自然,面向中国南方地区,力图使小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在学习中,我们师生不禁深深地喜欢上了这套教材。

一、教材贴近儿童、贴近生活,儿童盼望上品德课。
    新教材一改过去用大段文字讲知识、说道理,插图呆板单调的模式,在编写风格上努力贴近学生的审美习惯和阅读习惯;卡通人物的出现使教材更富有童趣;教材语言在坚持准确和规范化的同时,努力做到儿童化,如三年级上册的卷首语就是以“你的大朋友”的身份、口吻写“给同学们的话”,其中“别忘了,在学习中要好好表现自己哦!”让同学们读来特别亲切、自然,想不喜欢都挺难的。教材中图画、照片较多,色彩也鲜艳,它们不再仅仅起附属或点缀作用,而是成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符合小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规律。记得开学刚发新课本时,同学们在老师没有教新课前,手中总是拿着品德与社会课本来翻阅。课本中的插图是以学习伙伴“丹丹”的生活为线索,展观一个个与课程内容标准相关的生活情境,学生就象读蓝猫一样读着“丹丹”的故事,而小精灵——“小海豚”偶尔蹦出来,说上一两句“画龙点睛”的话,把学生的思维不知不觉中又从“丹丹”的身上拉回到自己的生活中。
    比如,三年级上册《我的小伙伴》一课,开始是4幅丹丹和同学在雨中互相帮助的连环图。当同学们正沉浸在丹丹的生活世界里时,小海豚不失时机地出现了:“想一想当你遇到困难时,小伙伴是怎样帮助你的?”同学们的思绪马上回到自己的从前中,话匣子也打开了,于是“×××帮了我”,“我帮×××干了什么”的发言会让你一节课时间都不够他们说。品德教学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必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小海豚很识事务地在课末提醒大家:“小伙伴在一起要学会平等相处啊!”一石激起三层浪,平时闹别扭、占小便宜、霸道、骄傲自大的现象行为也都摆上了“四方会议”,有此等不良行为的同学深深感到了“不受欢迎”,而产生了向善的情感。学生就这样在教材的牵引下“读着别人”   “反思自己”  “珍惜现在”  “准备未来”的过程中一天一天健康成长起来。
二、教材体现范例性和工具性,教师真正教自己想教的内容
    众所周知,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对教材是不作限制、统一的,学校可结合本地区实际自由开课,自定教材。而在国内这种做法可谓是“奢谈”。但《品德与社会》教材却给了教师自由开发的空间。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范本和工具。教材中呈现的范例,只是一个打开学生思路的窗口,教师、学生借助这个窗口能够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进而将学习一步步拓展和深化。比如三年级上册对有关家乡教育内容的处理,教材中呈现的不是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具体的家乡,而是以多个家乡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方方面面。为师生开发地方性学习资源提供线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循这一线索,从家乡的位置、轮廓、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以及人物等多方面去展开学习。其中每个小主题也从多个测面提供可以举一反三的范例。如《家乡的骄傲》以广东省为背景,介绍了值得赞美的家乡人物,家乡变化,学生也可依“瓢画葫芦”,寻找本市的值得赞美的家乡人物,家乡变化、家乡特产、家乡著名景点等,学生在对家乡的老街、老屋、饮食习惯等的探寻中,在自己家乡与教材中呈现的插图的比较中,思考家乡的文化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的关系,思考自己肩上的重任。教材的示范性和工具性给教师自由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使学生学习着真实的品德、教师教学着有意义的教学,德育的实效性何愁不能提高呢!
三、教材的内涵之广,包容之大,让教师遭遇无知的尴尬。
    本套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供学习,能帮助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习资料。教材是开放的学习资料,学习空间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甚至延伸到各个领域中,因此,学生的探究的深度、广度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及的。比如:在学习《海风吹啊吹》一课,学生探究家乡的一句民谣“尖山糕蟹肥,大澳咸虾香”时,查找的“蟹是卵生还是胎生的”,“咸虾的制作过程及价值”的资料,真可谓让老师都着实吃一惊,自叹自己见识少。以往的教学行为让老师习惯了依照参考书照本宣科,但《品德与社会》让教师和学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都需要不断学习。可是《品德与社会》毕竟不是主科,品德教师常是兼课老师,实在也难以抽时间去深入地备课,有些乡村教师囿于信息的闭塞,想查找资料也无处可查——干着急,因此也使品德教学的实效大打节扣。在此,笔者想如果教材的编者能把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学资源融入教师教学用书中,让广大品德工作者和学生共享,岂不更好?
    以上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实施《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些肤浅的体会,现写与编者,乞盼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