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作为深圳市的教育特色之一,一直受到我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全体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战场,根据中共中央、教育部及省教育厅等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在全面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同时,一直把德育新课改的实验工作放在首位。

    从2001年开始,我市南山区(新课改国家级实验区)率先启动新课程改革实验;2002年,我市特区内一百多所小学从一年级开始进行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实验,2003年,全市范围内全面进行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实验。到现在全市三百多所小学、两千多名品德课教师、六十多万学生使用的都是粤教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新教材。我市小学品德课教师大多数为语文教师、行政干部、心理教师、班主任兼任,学历均达到大专以上。小学1-4年级的周课时为2节,5-6年级的周课时为3节,均达到国家、省级课时计划的要求。
    近几年来,市教研室思想品德学科根据中央八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把课程改革与教研活动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师资培训、课程培训、专家讲座、专题研究、教学竞赛、论文大赛、课件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等多种形式,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为推进我市小学的德育工作及素质教育做出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市教研室积极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例如“廉洁文化进校园”、“红色根据地之旅” 等活动;利用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预防“黄赌毒”教育、心理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等等,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补充。例如,市教研部门组织力量编写了深圳市《中小学法制教育读本》,将《中小学法制教育读本》列入中小学必修课,坚持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小学中、高年级每月至少安排一节课指定用于法制课教学。市教育部门还规定,把《读本》列入中小学法制课教师的必修课,每位教师必须完成12个课时的《中小学法制课教材分析》继续教育课程,学习完毕还需参加考试验收,合格者给予继续教育2个学分。至今已有近500名教师完成了本课程的进修学习。下面把我市小学德育新课程实验以及教学教研工作以及新课改实验工作进行小结:
一、大力推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
1、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培训工作
    我市启动新的小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后,市教研部门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的原则,认真做好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培训工作。
    (1)培训的目的是帮助指导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和新的教学观。除了要求教师尽快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之外,还应该改变长期养成的统一讲授式教学的习惯行为,必须倡导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创新教学,学习和使用一系列新的现代教学手段,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品德课教学形式。
    (2)学习培训主要内容是: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计划、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分析和使用、教学过程的评价等。并组织力量编写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案例集,作为培训辅导教材和教师教学工具书,例如:2006年9月,市教研室思想品德学科组织骨干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编印出版了《小学品德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
    (3)新课标和新教材培训计划:按分配名额精选参加市级培训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市教研室组织推选了我市30名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依靠参加省级培训的人员为骨干力量,完成全市以及各区的教师培训。我市以及各区教研室都组织了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参加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罗湖区、福田区还邀请了新教材编写专家来讲学,使培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有了很大提高,并组织推荐优秀骨干思想品德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各种新课程教学比赛,引领新课程改革。
    (4)新课程改革实验后继续实效得以提高:
    首先,从总体上看,新的课程理念(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日益深入人心,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发生变化,逐步由“教”转向“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日趋形成,涌现了一大批社会认可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例如:福田区的杨明;罗湖区的的陈燕红等等)。并且,提高了教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反思能力和提问技巧等等方面的能力。
    其次,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有了兴趣,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课堂内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场面随处可见,课堂上,师生互动多、学生活动机会多,原来一些厌学的学生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学生的课堂感受满意程度大大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教学实效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实践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配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活动,学生很感兴趣。实践活动主题简单明确,学生容易理解,容易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实效。
2、深化课堂教学领域和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
    学科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就应该立足于课堂,要使课堂教学成为激发学生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乐园。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达到形成学习的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几年来,我市小学品德课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上,开展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在深化改革、创立特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是政治课的灵魂,中学政治课教学要努力创新,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一式”为“多样式”。近几年,我们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狠下功夫,初步形成了创新教育模式,在教学设计上敢于突破旧框架,打开新思路,选择和设计最佳教学方式,比如:讨论式、问答式、讲练式、专题式、讲座式等教学方式。这些教学形式,把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放在对学生注意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思考和表达能力等方面,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与提高。并组织教师撰写新课程的论文,把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例如:2006年11月,市教研室组织全市小学新课程德育教学论文比赛,参赛论文超过了200篇,其中多篇优秀论文,还在《深圳教学研究》杂志上刊登。
    (2)开放式教学模式:事实说明,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政治课教学要敢于解放思想,打破旧框架,实现开放式教学。所谓开放式教学模式,我们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坚持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内容上注重选材的时代性,选取大量鲜活的时政材料,增强教学的可信度;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师生平等的民主形式,以讨论式、对话式形式开展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第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品德课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与特点,指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百姓关心的话题,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摆脱被动、封闭的课堂学习环境,以积极主动的学习姿态去探索和尝试,例如:2006年11月25日,市教研室思想品德学科在福田区组织了全市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教学课名师展示活动。参加活动人员包括各区教研员及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一百多名小学品德课教师参加。承担观摩课任务的教师,我室将予以表彰,颁发“全市大型课改活动承担公开示范课、优秀课例证书”。并把观摩课汇编成《深圳市中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优质课》系列素材,供全市学校和老师学习参考。
    (3)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模式:网络教育的传播方式、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以其快速、灵活、交互性强;文字、图像、声音交织运用;有教学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可以预见,它必将成为思想品德课改革的主角。目前,我市小学品德课教学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起色,大多数学校的校园网已建成,品德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取得新的经验与成果,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品德课教学的整合,推动了课堂建设现代化,使品德课教学效率得到大面积提高,发挥了品德课在信息社会的育人作用。组织新课程的课件比赛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例如:2005年5月,市教研室思想品德学科组织了全市的小学品德新课程多媒体课件比赛。参加比赛的CAI课件全市达到了300多个。
二、加强法制课教学,努力使法制教育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特色。
    法制教育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市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决定》,几年来,我市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并逐步形成了新的教育特色。
    (1)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新世纪初,我市把法制教育课列入教学计划,开设中小学法制教育课,以我市开发的《中小学法制教育读本》为教材,保证有一定的课时,使法制课落到实处,基本做到“有大纲、有教材、有课时、有师资”,法制教育重点抓了几个结合: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请进来讲授与走出去考察相结合;社会调查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2)课外法制教育生动活泼。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如:建立法制教育实践基地、配合社会宣传活动进行专题法制教育、团队活动、班会、课外活动、模拟法庭、法制知识竞赛或征文比赛。这些活动易见成效,达到法制教育目的。
    (3)建立法制教育网络体系。法制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相互协调,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我市近几年在警校共建、建立法制副校长、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构建社区教育网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教好的法制教育成效。
    (4)法制教育有序管理,基本形成科学性、规范性的管理体制。我市法制教育初步形成有序管理体制,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公民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有效地预防学生违法犯罪,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5)市教研部门思想品德学科组织各种比赛活动促进法制教育,例如:2005年12月21-23日,市教研室思想品德学科在福田区园岭小学举行我市2005年小学法制教育优质课竞赛活动。来自全市各区的12名优秀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竞赛课的角逐,300多名学校领导、教师观摩了此次竞赛活动。福田区景龙小学杨明、深圳小学苏丽文等6位老师荣获市一等奖。
三、加强常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新课程的教研水平。
1、坚持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教法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从我市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开展各种有效的教研活动,促进我市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的主要经验是:
    (1)教研活动面向基层,解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
    (2)教研工作做“四结合”:即结合教研会工作,开展群众性教研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定教研专题开展教研活动;结合学校实际,选点开展教学研究;结合教师实际,抓好薄弱环节的专题研究。
    (3)加强市、区、校三 级教研网络的合力,三 级教研网络活动点面结合,各有优势,互为补充,大大活跃了我市思想品德课教研气氛。
    (4)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发挥教研工作队伍的中坚力量作用,提高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教育科研,通过教育科研锻炼队伍,取得了一批较突出的科研成果。市教研室思想品德学科积极组织、参与新课程德育课题的研究。近几年,我市思想品德课科研立项近20个课题,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5项,其中部分课题已结题,获得较好的科研成果。比如:新世纪初,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教育厅组织的科研课题:《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共13个子课题,我市共申报了7个子课题,《信息时代的中学生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网络化对青少年道德形成的影响研究》、《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研究》等,以上课题研究已形成成果并得到省教研室的肯定,并在我市召开全省课题工作会议,总结推广我市在课题研究上的经验。
    近几年来,我市教师每年都参与了德育课题研究,例如,2001年的市级课题《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2002年的《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的课程整合》;2003年的《思想品德》与《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2004年的《青少年创造发明网上教学平台的开发》(中央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子课题);2005年的《华侨城社区教学资源的开发》;2006年参加省级课题《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研究》以及九个子课题(《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班队活动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关注学生差异性教学策略研究》、《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成长记录方式与作用研究》、《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小学德育课程与初中思想品德的一体化教学研究》、《反思性教学研究》、《品德课教学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07年参加的省级课题《行为评价:小学生品德发展实效性导引机制研究》等等,均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和实效。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最关键的因素和最核心的问题。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品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从这次调研情况上看,我市思想品德教师队伍的总体情况是满意的,学历高、素质好、年轻化、有活力。如何发挥队伍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我们应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加强学校思想品德科组建设工作,提升科组建设水平,推出一批示范性的先进政治科组。根据这一目标要求,近期我们要制定科组建设目标化、规范化管理细则。其中包括:(1)健全科组和备课小组活动计划,确定科组成员的工作目标;(2)科组工作的量化管理,如听课、评课、承担观摩课、教学经验交流、进修学习、论文、专著等成果业绩;(3)科组的图书资料建设,以及办公条件,现代教学技术等方面的硬件;(4)重视教育科研、加大科研投入,做到“科科有主攻方向,人人有教改课题”,实现科研促教;(5)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积极开展教法、学法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校风学风建设。
    其次、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学习,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1)加强队伍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思想品德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使命感问题。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使命感,是他对教师职业深刻的认识、极大的兴趣、坚定的意志的统合。使命感是高尚的奉献和自我实现的结合,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有社会责任感以及敬业爱岗精神。
    (2)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包括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水平。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教育实践应该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思想品德教师应学好教育基本理论、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教育学理论,它是有效提高业务能力的途径。因此,要加大力度组织和推进以在职学习为主的继续教育工作。目前,我市教师学历水平处在全国领先地位,但是,“有文凭无水平”的教师为数不少,这个问题是学历培训所无法完成的。因此,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目标,应把能力放在首位,尤其是提高实际教学能力;在培训内容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以活动课程为主;在培训的组织方面,办班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以岗位培训为主;在培训的管理上,实行学分制;在培训机构上实现省、市、区、校培训结构的纵向联系和教研、科研、教培机构的横向联系。同时,规定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与否作为评职晋级的条件之一。
    再次,发挥思想品德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组织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参与实验、实践研究,培养一批专家、科研型骨干教师,以教育科研促教师素质的提高,促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不断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
    通过几年的新课改实验,我们认为,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单靠课堂教学,效果是难以保证的,更是难以开花结果的,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我们通过开设法制课、综合实践课、班会课对德育课程进行必要补充,还设计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创新载体,让学生朴素的道德观念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升华。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等,把小学德育课程作为一门综合的课程由“品德课”、“法制课”、“综合实践课”和“班会课”等课程来完成,从实践上看,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较好。
1、“品德”课。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使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粤教版新教材,由小学品德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课时安排是小学1-4年级周课时2节,5-6年级周课时3节。
2、法制教育课。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共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三个五年规划》中指出:“大、中、小学校要把法制教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做到教学有大纲,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证”。根据上级文件要求,1998年市教育局、市教研室组织力量编写了深圳市《中小学法制教育读本》(高中、初中、小学)三册,将《中小学法制教育读本》列入中小学必修课,每月至少安排一节课时专门用于法制课教学,由思品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3、综合实践活动课、班会课。学校把综合实践课、班会课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从1-2年级就开设了《综合实践》课,整个小学周课时均比省课时计划多1节。在学校综合实践课、班会课(包括队会活动、晨会、国旗下的讲话等)中,都会有一个德育主题,让学生在这些有益的学习活动中受到教育、熏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取得较好的实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尤其是在环境教育、禁毒教育、国防教育等方面开展许多有益的尝试,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通过其它有效方式进行必要补充
    我市还通过学科渗透、编写校本教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等方式对学校德育课程进行必要补充:
1、学科渗透。学科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学科渗透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摈弃一些生硬的灌输教育方法,重点研究如何把德育内容科学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接受知识中受到教育,在感受文化中得到启迪和熏陶。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要求和教学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安排小学低段、中段、高段的德育内容。例如,深圳小学一节“认知人民币”的数学课,教师巧妙设计“认识人民币的盲文数字”和“购物”两个结合点,很自然地进行关爱他人和勤俭节约的教育。音乐科教师还谱写“廉洁教育”歌,在校园内广为传唱。
2、编写校本教材。市、区及学校成立校本教材编写小组,编写了多种适合深圳特点的教材体系,例如:《廉洁教育读本》、《国学篇》、《环保教育读本》、《交通安全知识读本》、《中职类学校廉洁教育读本》、《中华美德我传承,至善至美做真人》等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3、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例如,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红色根据地之旅” 等活动。在“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坚持把廉洁教育溶入思想品德教育之中,在小学阶段,主要教育学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例如,翠竹小学通过梳理整合语文、思想品德和社会等教材中有关廉洁教育内容,辅以古今中外清正廉洁故事,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对学生进行廉洁启蒙教育。市教育局廉政文化进校园领导小组号召学校发动学生开展收集古今表达廉洁意蕴的书画、故事、格言、警句、诗词、对联等活动。例如,深圳小学半个月收集廉洁画2000多幅,廉洁故事400多个,格言警句1万多条,诗词200多篇,对联700多幅。在中学阶段,主要教育学生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以及诚信正直、遵纪守法等良好品质,例如,观澜中学开展了《学生考试作弊预防机制研究》等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
综上所述,我市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通过全体德育工作者的努力,我市小学德育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实效。
 
六、教学工作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小学的品德新课程实验工作正在以良好的态势发展,但毕竟一门新课程的发展与成熟有其自身的规律。客观、清醒、冷静地分析我市新课程实验现状,我们认为问题与成绩同样突出。
几年的实验工作,我们体验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验过程给学校带来的教改新气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收获。但在实验的进程中,许多学校也产生了不少的困惑,发现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矛盾,产生了一些想法。这些困惑、矛盾和问题主要有:
1、虽然经过课程培训、交流与研讨过程,但是,在进行课程实验过程中,老师们还是经常遇到很多的困难、疑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是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现实的困难和指导力量的不足构成的矛盾,制约着老师们的实验
2、由于整个实验组织工作的仓促,实验的配套资源不足增加了实验教师实验的困难。
3、如何深化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材资源包的科学性、适用性该如何验证?实验效果该以怎样具体的尺度来衡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如何克服个人的感**彩,使之评价更公正?学校子课题如何更有效地展开、如何加强社会课程与品德课程的比较研究等等
4、教师对课程综合目标的把握与实践能力比较差;教师没有真正认识与理解儿童的活动与真实的体验两者的关系;对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把握不当;教学过程没有彻底杜绝儿童活动的程序化;形成崇尚学术、崇尚研究氛围的外在保障机制尚没有完全建立等。
5、作为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最大的问题是师资问题,由于没有专业教师的编制,所以教师队伍不能保持稳定,常态的教育教学质量很难保证,目前的这种师资与教学状态同当初设立本课程的初衷有很大的差距。兼职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培训活动机会基本没有,(因为这种活动次数很少,参加的人也有限)所以他们教学水平很难有大的提高。
6、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评价也是这门课程发展的一个瓶颈。作为学校领导如何看待这一课程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仅仅是学校一门学科课程还是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和主渠道之一。
问题是存在的,但这些问题的觉察与忧虑绝不会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下一阶段,我市将在重点抓好教师的理论提高、加大集体教研的力度、努力实现新理念的课堂教学和评价方式转变及促进家校结合等方面进行大力推进,努力使我们的校园、课堂和师生的精神面貌更进一步地发生良好变化。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在每一位教师(不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的头脑中都是根深蒂固的。要转变旧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观念绝不是几次学习、几场报告和研讨就能解决问题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实践——再学习的过程中,在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的作用下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在实践中学习(带着实践中的疑问学习),学习中实践(把学习中的认识用到实践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同时,本课程需要搜集与整理大量的资料,对于小学的学生来说,仅靠自己与学校的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我们还需积极向家长宣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理念,宣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与要求,积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家庭中配合活动的需求,帮助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帮助学生完成生活中的体验。
(二)今后的发展思路
展望将来,我们既深感任重道远,心中充满着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又满怀豪情与信心,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怀,有一支乐于研究、善于研究的教师队伍,有良好的课程改革大环境,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深圳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美好。具体的思路有以下几点:
1、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思想的理解,转变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现代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狠抓教学常规管理,提“神”、提“能”、提“效”。带领学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校本研修,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打造教师的学习文化,切实加强薄弱学校教研组的建设。
3、大力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深入开展新课程实验,不断总结课改经验,提高新课程实验水平;重点抓好新课程的师资培训,认真研究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及实施的措施和方法。
4、结合课改中的问题和困惑开展教研论坛活动,组织好课改观摩课、研讨课,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艺。
5、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青年教师教研论坛或沙龙。组织学科内的优秀教师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技能、教材教法、教育科研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了精心的指导和培养,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附:小学德育新课程实验改革成果深圳市典型材料之一:
拓展视野  转变观念整体构建罗湖区小学德育综合实践课程
(罗湖区)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属于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实施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引导孩子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健全的人格起着奠基的作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如何体现综合性?如何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课堂如何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如何紧紧围绕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与学校其他活动相互配合和联结,使各种教育因素结成最佳组合,形成合力。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大德育观,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我们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实践“三位一体”的整体化 品德教育
“三位一体”的整体化 品德教育就是品德课教学、班会、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在学校统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计划和教育指挥下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功能,形成整体效益,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1.发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中心作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它以社会生活为基础,通过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将态度与情感及价值观、行为与能力、方法与过程、知识与技能等融为一体,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社会化、,培育公民的基本素质的一门课程。因此,我们把它作为“三位一体”的中心。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该课程的基本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结构到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教学实践,证明“激情、悟理、导行”三部曲是品德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少年儿童具有好奇心、追求新颖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特点,创设童心情境、制造“矛盾”,是激情的有效手段。诸如童话剧、小品、讲故事、直观演示、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组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等等。全体学生如身临其境,矛盾由此产生、展开,思想活跃、兴趣盎然。例如:在讲授《我的小伙伴》一课时老师根据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设计了一个童话剧“在一片树林中有老橡树、榛子树、无花果树等,妄自尊大的老橡树容不下周围的小树和果树纷纷砍掉周围的‘伙伴’,以至大风来时骄傲孤独无依靠的老橡树很容易就被大风吹倒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心中容不下别人、没有伙伴,最终也容不下自己。课后学生纷纷说“故事中的道理我一辈子都记得”。
教学过程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问题(矛盾)逐层推进。即把矛盾作为一根红线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形成激疑——求疑——解疑的过程。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紧张、兴奋和欢乐状态,从而让学生在活生生的实例中悟出真理,并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初步能分清是非、美丑、善恶。
导行就是在激情、悟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这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为此我们着重抓三个环节:一是针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观点,辨析是非。例如:《欢乐的元宵节》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是一个家庭做元宵。(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了一盒纸巾)并提出问题“做元宵之前要注意什么(纸巾是用来干什么的)?元宵做好煮熟了应该让谁先吃?这里是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尊敬长辈父母的良好品质。二是与班会课、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加强践行,深化导行。三是改革评价,知行结合。构建知行合一的客观合理的评价制度。例如:教师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进行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心理·品德健康小明星的评比。
2.发挥班、队会的阵地作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如何做到持续有效性?,如何与学校其他活动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要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延伸、拓展与班、队会相结合,强化和发展班、队会的德育阵地作用,提出“爱心、尊重、理解、疏导”的思想教育方针。就是教师对学生要真诚的爱,教师以爱心撞击童心,以爱心体贴童心,以爱心升华童心。遵循“八字”方针开展班、队会活动,力求实现四化:
活动内容序列化。每周一次的班、队会课,根据学校和各学段的整体德育目标,结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专题教育活动。如“寻找英雄的足迹”、“扬起理想的风帆”爱国主义专题;“亲亲妈妈”、“手拉手共成长”关爱专题;“我爱我家,我爱大自然”的环保专题等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活动形式多样化。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模仿。面对“追星热”、“卡拉OK热”、“游戏机热”等“新潮”的严峻挑战,从理解、疏导的方针出发,我们采取宜导不宜堵的对策,化弊为利。每一位教师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班、队活动课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积极引导学生上好“兴趣课”、“开展我的小天地”等活动把学生精力、时间引上正确的轨道。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显露了学生才华。
个别教育经常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和班、队会课,只能解决学生中带有共性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特殊问题需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去解决。那么除了象师生谈话、家长会、家长联系手册、家长接待日、互联网联系等常规方法外;学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设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分类指导,使个别教育经常化。
班风、学风最优化。建设优良班风学风的过程中紧紧抓住品德教育的同时,把德育工作与加强科学管理相结合,制定出较为完善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健全由少先大队主持的每天评析、纠正的自查自评制度。从而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优良班风、学风的形成。
3. 少先队为主导的活动占领与充实课余时间建德育阵地
“5+2=0”现象实际就是德育工作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如何做到持续有效性的问题,这一直是德育工作的难点。我们以战略眼光,理论的高度认识它,主动出击解决它,以少先队为主导的活动就此广泛地开展起来了。
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各学校都成立了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小组,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兴趣活动。还发动学生自行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比赛活动。如组织智力竞赛、棋艺比赛、小能手比赛、猜谜语比赛等。学生在活动中、比赛场上获得自我表现才能的满足感,而且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面,有效地占领了课余“打机去”的时间。
开展读课外书活动。“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在知识海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为此很多学校坚持组织开展读课外书活动,教会孩子们选书、读书、做笔记的技巧,交流读书心得。使学生充实了课余生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有力地增强了抵制社会不良读物引诱的免疫力。
建立和拓展校外德育阵地。各学校分别与特检站、派出所、海关边检、武警中队建立联系,使学生受到更好的法制教育;组织“红十字”会员开展“博爱助人”爱心活动;带领学生考察市政建设了解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参加社会福利院、社区公益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探求了新知,陶冶了情操,发展了自我。
开展同在蓝天下手拉手共成长的活动。城市里的孩子与外来工的孩子结成对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共同成长。在手拉手共成长的活动中学生学会尊重和平等地对待他人,学习关注别人。学习伙伴吃苦耐劳、顽强学习、快乐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2004年“六一”前夕,北斗小学的顾丽诗,代艳玲两位同学带着全市“手拉手”儿童的嘱托到北京参加同在蓝天下手拉手共成长的活动,并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江西等地的少年儿童一起在北京中国科技馆见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她们代表全国的少先队员向胡锦涛同志讲述了她们手拉手的故事,胡锦涛同志听完了她们的故事以后拉着她俩的手说:你们的故事很感人,你们都是祖国的希望,要手拉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丰富素质教育实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综合课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少年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使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针对这种新的要求,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改实验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学科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法。在区内开设了多堂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几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为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深圳台和多家报纸报道。罗湖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罗湖区六大特色之一,丰富了素质教育实践。
1.基地建设、两种培训,增强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帮助洪湖小学等12所学校建设及办好已有的心理咨询室、怡心室等各种心理服务功能室,这些学校已经成为中央教科所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或国家重点课题的实验校。
一是普及型培训,即提高广大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他们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教育局和学校先后请来专家为我区中小学校长、教师举办大型知识普及性讲座。研究会成员为小学教师举办了《运用心理科学,培养健全人格》、《高尚的师德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雨露》等辅导讲座,广大教师逐渐认识到:自觉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全体教师的责任,而高尚的师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二是骨干型培训,即努力培养一批有较高心理健康专业素养的骨干教师。利用暑假以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对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了培训。通过区教师培训中心与华中师大联办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班,参加广东省心理健康教师B证资格培训班,市教育局举办C证资格培训班。对教师进行培训。
2.家校结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在各小学家长学校和家长会上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辅导,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举办了面向家长的辅导,作了《重新认识孩子,改善亲子关系》、《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等专题讲座,并接受家长的咨询。螺岭小学坚持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洪湖小学以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进行创设绿色社区活动,积极推进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3.网络普及与全员参与相结合。在罗湖区教育局领导下、教研中心建起了“罗湖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为全区师生搭起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天空。“罗湖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有组织机构、课题研究、教师论文、咨询中心、学生心声、心理快讯、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库、快乐时刻等9个栏目,及时传播各方心理健康教育动态,及时送上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及时解答个人心理疑难,在心理知识宣传、心理教育传播、师生相互交流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它传送速度快、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成了信息时代中罗湖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助手,为区内、乃至区外的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不少的贡献。特别现在增设了“心理社区”专栏,更为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虚拟场所,为更多的心灵受伤者筑起了一个温暖的港湾,从而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4.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1)在深圳市率先以"教师走班教学"的形式进行普及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即指导试点年级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精心准备,承担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任务,以此使全体教师迅速了解并亲身体验活动课教学。为调动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水平,组织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设计比赛,并将组织活动课比赛,优秀课例制成光盘。。
(2)在个别咨询方面,罗湖区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中心采取下午4:00至6:00值班的方式,从区内学校抽调出经验丰富、精干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为区内学生、家长、教师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心理咨询与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人民教育》举办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征文大赛,我区选送了9节小学心理活动课参加比赛。深圳市共获得了两项一等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奖的比例和获奖的等级均是深圳市最高的,对此评委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与“个案分析”(第一期)评选活动中,罗湖区教案共获一等奖6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1个;“个案分析”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5个获奖。教案和个案荣获比例在广东省都居于前列。最近中国教育报举办的全国健康杯征文比赛深圳共有十个单位评为先进单位,罗湖区占了四个。
三.法制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公民教育。
“法”和“德”,法律和道德,其共同之处,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一个好公民,首先应该是个知法、守法、不违法的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公民教育体系,首先应该向全体公民传授的,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最基本的权利与义务,教育公民守住道德底线,并给他们以良好的道德发展前景。学校的现代公民教育,应该突出法制教育。抓法制,抓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就学习社会的规则规范,学习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基本关系,学做社会人,切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切合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综合以上思考,我们一方面加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法制知识的教育,充分发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为主体的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我们确立了“以法制教育为主线,带动德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探索“以德育为基础,以网络为保障,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以家庭为纽带,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法制教育模式。
1.坚持按章管理与行为教育相结合根据法制教育与德育其效果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遵法守纪讲道德是起码的社会职责、注重情感体验、需要顽强的意志力参与等特点。我们不仅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二十条》《交通安全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知识狠抓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而且严格要求孩子去做,期待着他们能够习惯成自然,成为一种行为定势。儿童学习社会规范,是从实践开始的。良好的习惯,是美好人生的第一步。要让每个老师、每个家长、每个学生都知道,与学习知识相比较,学习做人更为重要。学生时时处处按小学生的规范来要求自己,以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法制教育奠定了基础。
2.拓宽阵地,丰富法制教育内涵。“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朴素的管理思想,它蕴含的道理是,欲善其大事,必先把小事做扎实、深入。在实践中,我们就是从点滴的小事抓起,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引导他们开展自我教育,注重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法制系列活动。如:师生法制格言警句征集活动;定期以年级为单位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主题班队活动;模拟小法庭;法制论坛;红帽子法制宣传队;法制小报评比;趣味普法游园活动;“依法治校,全面育人”法制教育文艺节目汇演;“社区普法大篷车”等。建立和完善了校外法制教育阵地。如:大鹏德育基地、罗湖区法制教育展览基地、红太阳家长学校、红领巾实践基地、雏鹏基地、等校外法制教育阵地,作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实践的保障和依托。
我们在设计系列活动时,充分考虑教育过程的基本成份有一个最优的设计,包括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的教育成份,也就是说,既强调活动内容本身的教育意义是,还充分发掘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使每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内容的本身,还包括了内容以外的各环节所能够发挥的最充分的教育内涵,使教育过程的设计达到最优化。
3深入家庭,形成法制教育合力。学生每周有五天在学校接受教育,剩下的两天就留给了社会这个“大课堂”,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许多家长对在校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很有限,由于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来约束,造成“5+2=0”现象出现。如何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作用,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我们把学校作为全民法制教育网中的一个点,充分发挥学校的枢纽作用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组织参加社会各种法制实践活动,将学生的法制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使法制教育横向贯通。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如:成立以年级为单位成立家庭普法委员会,建立同学生家长间经常性联系,认真听取家长对法制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家长培训计划,提高家长法制素质修养,以年级为单位,期末开展优秀家长评选活动,并开展文明家庭经验报告会及家庭法制教育征文活动。同时,学校所开展的活动也邀请家长参加让家长们有主人的感觉,使他们更主动地配合学校工作,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4. 走向社会,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我们还谋求最大化地运用社会教育资源,提升全民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能力。为了全方位地教育学生,学校积极开展军、警、校共建活动,开展区域共建活动。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争取全社会力量,进行共建共育。请政法部门的同志到学校作法制教育报告,开讲座,以案释法;组织学生参观戒毒所,区法制教育和禁毒教育展览;到劳动基地进行劳动锻炼。这些社会实践、劳动锻炼和德育基地活动在社会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为法制教育的一种很好的载体。
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组织学生组成普法宣传队向市民宣传法律知识。寒暑假期间,在社区开展如 “环保、交通安全、防火防盗”知识宣传、法制知识家庭抢答赛、法制知识漫画展和法制知识剪报展、“告别涂改液,拒绝口香糖”环保活动、家长法制征文、社区问卷调查等等活动。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把法律知识带到社会,发动全社会都来关心学校的法制教育,为学校的法制教育出谋出力,给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尽一点义务和责任。
近年来,我区学校的法制教育活动,先后受到教育部、**部、省人大、市人大、市教育局的肯定和推介,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赞扬。一批学校被评为罗湖区普法先进单位;尤其罗芳小学被评为“罗湖区创建法制教育示范单位试验点”、“‘QSN158’计划试点学校”和“广东省青少年法制教育先进单位”。罗湖区人大、法工委、司法局和教育局领导,他们多次到罗芳小学指导工作,并饶有兴趣地同师生、家长们共同参与了各项活动。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深圳电视台、深圳商报、深圳法制报、深圳青少年报、红树林杂志等各媒体也慕名而来,争相报道。
我们感受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与学校法制教育相结合,更好地促进了校风校貌的变化和学校两个文明建设,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广大师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已经逐步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他们当中已经涌现出许多的守法、用法、护法的事迹。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以法育人的学校法制教育活动已成为罗湖区教育的特色之一。
四.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为创建健康促进学校而努力
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今天的教育为培育身心健康、道德高尚、文化素养高、适应能力强的一代新人。我们学校要和家庭、社区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以健康为发展基石,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发展阶梯,以正确的道德信仰为发展动力,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拥有灿烂的明天。”生命是愉快、健康的。它体现了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在学生层面,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健康地学习,充分发展;树立起“健康第一”的理念,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自觉改善环境,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适应社会,努力保持健康的体质和快乐的心情。
为了进一步落实深圳市罗湖区“要以人为本,创建健康城区”的目标,罗湖区教育局“把创建健康促进学校与深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与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推动全区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工作,使“健康第一”及办健康学校,培养健康新人理念和意识在全区中小学校得到进一步理解和升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如何体现“健康第一”的理念,如何在创建健康促进学校中发挥作用,各校纷纷根据各自特点,找准突破口,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预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与虎门鸦片战争历史博物馆、东莞大朗戒毒所签订了协议书,共建**预防教育基地。几年来区教研中心一直会同区禁毒办在每年的“国际禁毒日”举办全区中小学禁毒知识竞赛,2004年又一起编写出版了《禁毒课堂》一书,建立了罗湖区禁毒教育网,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学习禁毒知识,理解吸毒的危害,认识**的罪恶,增强禁毒的信心,从而使他们坚定了为民族振兴而发奋图强的信念
结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关于安全教育和爱护自己的身体生命教育的要求,有的学校主动向社区、家长宣传健康促进活动,争取了社区各单位大力支持。组织学生外出体验实践;邀请武警、交警、辖区民警为学校训练交通安全队、开展军训,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应急技能训练,组织学生到消防训练中心,体验在火灾中如何自救、互救,学生收获非常大。
健康是二十一世纪最热门的课题,首当其冲是培育强化健康的理念。我们就是要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以及“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的活动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就给他这个理念,让孩子们有身体健康意识,有心理健康意识,会运用这个意识,会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父母的健康,关心他人的健康。
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罗湖区小学德育综合实践课程我们深刻认识到:少年儿童不在于每天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学习一辈子需要的东西,教他如何有创造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学习一种永远适应新的环境的生存能力和梦想能力。让所有的人都来关心少年儿童,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竞争、学会做人”,让每位少年儿童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优秀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