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生都有一把“心灵之锁”,只有打开这把锁,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来讲,也就是要打破“公式化”、“一刀切”的做法,找到适合学生个性特点、开启学生“心灵之锁”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锁”的一把金钥匙。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年龄特征、心理状况等方面,灵活地选择最恰当有效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一、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对症下药
一种教育方法对这个学生有效,对另一个学生就不一定有效。比如,同样是表扬,对于自尊心强、性格倔强、“吃软不吃硬”的学生效果显著;对于顽皮而习惯于畏服、“吃硬不吃软”的学生就不一定有好的效果;而对于成见深、戒心重的学生或许会带来相反的结果。由此可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对症下药。比如,对自尊心强的学生,教师要注意照顾其面子,有问题可采取个别交谈的方式解决;对于自负好胜的学生,一要肯定成绩,二要指出问题;对于感情冲动的学生,要行缓兵术,待冷静下来再讲清道理,陈述利弊;对性情软弱、缺乏自信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鼓励,激发其奋进。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如良好的兴趣、特长等,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同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对学生的关爱。教师要把关爱贯穿在教育的始终,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不管老师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深含着关爱之情。如此这样,就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掌握学生年龄特行征与心理状况,有的放矢
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品德的发展都体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行为特点。小学阶段是儿童少年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般来说,小学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年龄小,新鲜好奇,力求上进,但自觉性、独立性差,还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二年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正在形成,竞争心理表现得比较外露,但意志力和自控力差。三年级学生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学习难度比一、二年级增大,但能力尚差,爱贪玩,德、智、体等方面容易出现分化。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已基本养成了较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能自发地去思考和解决一般问题,但忍耐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教师只有掌握了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动态,行为特点,才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做出整体规划和系统安排,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三、深入了解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要教育好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学生,全面深入了解研究各年级段各年龄段学生的个体情况和整体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和行为倾向,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一是认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尤其要注意学生突然的甚至是微小的变化,并把日常观察到的学生表现记载下来,定期进行整理分析,做出正确判断。
二是多方了解学生。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等了解学生,把了解的情况按思想品德表现、学习情况或特长特点等进行分类,然后进行综合分析,采用相应的教育措施,纠正不足与不良行为。
三是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记载进行分析。认真分析学生过去的各种表现与特点、学习成绩等各方面的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状,从而推测学生发展变化的情况与趋势,便于因材施教。
总之,教师只有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采取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