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悉心拜读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于幼军新著《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三卷《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兴奋之余,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油然而生。之所以“沉甸甸”,不仅是因为于幼军新著厚461页,共58万字,如加上一起出版的《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一、二卷的增订版,共一百三四十万字;更重要的是因为新著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思想深刻,读后让人清晰感受到作者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对党的事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利益的认真执着与高度负责。

  

 
(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于幼军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版,52.00元。

 

  刘小敏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广州

  近日悉心拜读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于幼军新著《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三卷《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兴奋之余,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油然而生。之所以“沉甸甸”,不仅是因为于幼军新著厚461页,共58万字,如加上一起出版的《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一、二卷的增订版,共一百三四十万字;更重要的是因为新著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思想深刻,读后让人清晰感受到作者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对党的事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利益的认真执着与高度负责。

  自1516年莫尔撰写的《乌托邦》一书出版至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历经近五百年的发展历程。近五百年来,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呱呱落地、成长壮大、高歌猛进、遭受挫折、涅槃新生、再展雄风的发展历程。五四运动至“文化大革命”前,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并在短暂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展开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如何借鉴社会主义探索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这是具有强烈社会历史责任感的中国共产党人,不能不深刻思考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我以为,正是本着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以及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者才能够在经受人生和事业重大挫折的两年多内,依然初衷不改,信念不变,潜心研究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选题,不仅每卷各增写十多万字大幅度修改了原著,而且写出了这部新著。

  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道路,可谓是千回百转,跌宕起伏。为了对历史负责,作者这两年多内在国家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潜心读书著述,重新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伟人的主要著作,查找和阅读了几千万字的文献资料,写下了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作者还先后到上海、浙江、江西、福建、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安徽、河北等地进行广泛深入的实证调研。再加上作者曾在广东、湖南、山西三省的党政领导岗位上工作,积累搜集的文献和实证资料非常丰富,特别是采访各地老前辈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的后人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或抢救性资料,大都相当的新颖和珍贵。深入细致的材料搜集工作和认真扎实的社会调查工作,显然为该著作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著作令人首肯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在于作者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坚持用材料和事实说话,坚持客观真实地陈述史实。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对五四运动至“文化大革命”前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学术界取得了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党的文献也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但不可否认,看一些论著或回忆录等,存在一些史料失实或主观评价偏颇的成分;对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党内在一定程度上也还存在不同的甚至是截然对立的认识和评价。于幼军新著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抱着对党的历史严肃负责的态度,以党的重要文献为主要依据,对浩如烟海的各种历史资料慎重甄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作者不仅注意自己慎重思考、严格把关,而且能够多方征求意见。著作形成初稿后,作者曾向三十多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中共党史、社会主义思想史和运动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深专家,还有老一辈革命家、思想家的后人、亲属等征询意见,听取意见后又数易其稿。由著作数易其稿,遣词造句字斟句酌、贴切准确,以及附列的130部主要参考书目来看,作者治学的严谨也可见一斑,令人感慨。

  作者长期致力于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研究,造诣甚深并在很多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部新撰的鸿篇巨制长达58万字,历史跨度近五十年,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所论及的理论问题、思想评述十分庞杂,内涵非常丰富。更可贵的是,作者“秉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自己良知负责的态度”,能够实事求是地进行独立思考,“对史料和前人著述读出新意”,对主要人物、重要思想和重大历史事件在客观陈述史实的同时,夹叙夹议地进行精辟、深刻的点评,大胆“道出自己深思熟虑的认识和见解”,而且绝不说“对不起老百姓、经不起历史检验的虚假之言”。对某些容易引发争议或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重大分歧的问题,作者既不回避,又能妥善处之,善于把握评述的角度和分寸,选择合适的词句,有些则借用历史文献、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理论权威的相关论述,委婉表达自己的观点,启迪读者深思,令人拍案叫绝。

  一部体现重大社会历史责任感的著作要完成其使命,不能仅仅只获取少数政治精英或知识精英的认同,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产生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力。该著作注意克服一般政治理论读物、教科书和历史书籍只重逻辑思维忽视形象思维的不足,秉承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社会主义四百年》前两卷所采用的中国传统文学章回体演义的体裁,以文学的笔调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娓娓道来,容易被各类读者接受,读起来引人入胜,令人爱不释手。这种表达方式能够为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并产生较强的感染力。该著作每回的标题工整对仗,每回的结束以四言诗概说,而且图文并茂;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刻画或浓墨重彩,或画龙点睛,均栩栩如生,形象生动;对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能够突显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让人不胜唏嘘;语言整体通俗易懂、平实清新,而且在关键之处总有某些深含哲理或文采横溢的话语,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该著作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对今天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推向前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 序与跋

  一段波澜壮阔而跌宕起伏的历史

  本卷仍采用中国传统文学章回演义的体裁,但内容则从前两卷以社会主义思想史为主线,调整为将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史、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内容熔于一炉,使之更为丰富生动,也更为广阔深刻。

  在时间跨度上,本书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起点,至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把这段时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逐步形成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视距与发展,作了细致的描述。尤其是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在内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开始了走向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实践,努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段历史,试图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思考,冷静客观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求实事求是、正本清源、以史为鉴、资政育人。

  笔者之所以把四史融为一体,是因为这四史本身就密不可分。思想源于实践,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思想一旦成为社会实践,便无法与社会主义运动分离,它必然要以社会主义运动作为载体和实现形式。反过来,社会主义运动也必然要在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离开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实在难以说清楚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也难以对其作出评估。而且,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必然结果,两者前后相继和互相贯通,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特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既是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和创新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的酝酿生成及铺开实践,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及成长紧密相随、连为一体。一部中共党史,其实就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及运动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把四史合一,才能写得清楚,说得明白。

  既言述史,反映中国近段波澜壮阔而又跌宕起伏的历史,笔者力求遵循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原则,秉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自己良知负责的态度。(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为此,笔者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一是力求尽可能广泛充分地收集研究相关的理论著作和史书资料。从2008年10月始连续两年多,笔者既“躲进小楼(房)成一统”,每天上下午均“躲”在国家图书馆一房间内,查阅资料,潜心研究,查找、复印了几百万字的资料,阅读了有关书籍及论文史料等约三四千万字,写下了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及摘录;又踏破铁鞋觅芳踪,先后到了上海、浙江、江西、福建、陕西、宁夏、甘肃、四川、安徽、河北等省市区的革命老区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及重要人物活动的地方,白天实地察看、收集资料,晚上请教当地的老前辈和专家学者或整理笔记,收获甚丰;笔者曾在广东、湖南、山西工作生活,对三地历史相对熟悉,也积存了一些资料。这些都为写作奠定了较为厚实的基础。(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二是在认真阅读研究有关著作、文献史料和学习借鉴国内理论界及史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感情和思考,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并力求对史料和前人著述读出新意,对本书所要介绍的主要人物、重要思想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道出自己深思熟虑的认识和见解。务求不囫囵吞枣,不人云亦云,更不去说对不起百姓、经不起历史检验的虚假之言。

  三是尽心尽力,不敢懈怠。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九个月里,笔者潜心在国家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等处收集、阅读书刊资料,拟定写作提纲;2009年7月至次年5月拟出补稿,送请三十多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四史领域的资深专家以及老一辈革命家、思想家的后人亲属等征询意见,听取各方意见后对原稿修改了三遍。

  以上三点,虽在写作中勉力而为,但因受本人的思想水平、认知能力、理论和文字修养、所能接触和了解到的史料以及其他因素的局限,奉献给读者的这本小书离初衷和本意尚有不小的距离,恳切期望得到专家和读者们的批评指教。(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感谢众多的老前辈、专家学者和各地朋友对我写作本书给予的鼓励和支持,感谢他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意见。

  感谢国家图书馆和广东中山图书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两年多来为我的读书和写作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服务,协助我查找图书资料,帮助打印书稿。感谢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为本书提供了历史照片。

  感谢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广东省出版集团和广东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对本书出版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感谢责任编辑黄红丽和校对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国家画院一级画家申少君为本书设计了封面。

  2010年12月26日北京国家图书馆

  ● 于幼军

  (本文为原书后记) (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