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创造性阅读”

                                                               

                                                                  黄瑞槐   

    

读书,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有的人是为了消遣而读书;有的人是为了名利和前途而读书;有的人是为了提升思想境界、品味艺术意味而读书。但笔者认为,不管读书是为了那一种目的,而对读书的人本身来说,其读书的过程,如果对书没有创造性的阅读,那么其目的性将达不到自己预定的目标。

    创造性的阅读就是达到某种目标的读书方式。也就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摈弃读书的功利性,而为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而带有创造性的阅读去读书,从而消除读书的消遣性、功利性,使自己的阅读达到更高的境界。否则,那些形式性、功利性的读书将使自己的读书走进死胡同。

    创造性的阅读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第八页)。在这里所说的个性化阅读,笔者认为,就是读出与别人不同层次和不同境界的阅读;就是对阅读材料有独特的理解或读出他人从来没有感受到的内容。从而开拓自己新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同上)。如此同时,也要读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创造性的阅读,就是在接受和感受书中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读出书中作者没有提及或少提到的思想或情感,并运用想象和联想去把自己新的思想,新的情感增加到书中,如此同时,在所读的书的基础上,超越自我,把自己的新思想,新情感进行“改造”,舍弃自己过去那种过时的无用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进一步对它进行创新和开拓,补充和自我完善,再进一步超越前所未有的思想境界。正如爱德堡所说,“读书是一种创造性的工程,当读者阅读长篇小说时,就是在完成与作者相类似的工作,因为读者能以想象力来充实小说中的内容。”

     不过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具备如下的条件:就是读者所读的书应该是具有可挖掘性、可开拓性。因为可挖掘性的书让读者有思考的空间;开拓性的书将引发读者的质疑。

    创造性的阅读的主要条件应该是读者要有质疑的理念。因为只有质疑,才有创新;若无质疑,阅读再多的书,也是毫无长进的。正如朱憙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却教其无疑,至此方得长进。”这里朱熹告诉我们读书必须学会质疑才能进步。而这“进步”与“创造性阅读”的内涵有相似之处。因为质疑,必有思忖;因为思忖,必有发现;因为有发现,就有创新,有创新,就是创造性的阅读。

    创造性的更重要的条件应该是质疑之后还要学会问。这一“问”将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问题的提出就会获得创造性的知识。正如培根所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一半。”而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看来,学会“问”在创造性的阅读中是很重要的。那么,要创新,就要开展创造性阅读;开展创造性阅读就必须学会质疑;如此同时,还要学会问,接着就是开展探索、思考,把各个问题都解决,在解决问题之后酒会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那么,这些知识和信息就是开展创造性阅读的结果了。

    无庸置疑,创造性的阅读,是有所创新、学会疑问的阅读;而这种“疑和问”与在新的语文课标下是,提出“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的内涵是相似的。因为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也要学会“疑和问”。那么,教师应该在新的语文课表下,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创造性的语文课堂,这对学生完成阅读量都有足够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