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对语文兴趣差的社会根源

 

   广东徐闻第一中学  黄瑞槐 

 

当今,有很多人批评语文教育与教学效果很差,这种教育现象曾经遭到社会上某些人士的非议,乃至一些教育专家的批评。有的人责怪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问题;也有人说是语文被学生看歪了之后,而导致出现的这种教育的怪现象。但是,笔者认为,语文之所已出现这种怪现象是因为一些社会根源所造成的。主要表现在语文社会历史发展根源;语文社会文化发展的根源;语文社会政治活动根源;语文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源;现代文化信息发展快的根源。

1.语文的历史根源

中国历史缘源流长,人类的发展史较缓慢,因而在这样历史条件之下,人类的语言的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于是人类对语言的共同的创立也是比较慢的。而语文就是人类语言之中的一个变种,那就是人类在交际的过程中慢慢产生起来的共同语言之一。作为语文在一定历史时期,仅仅是一些官方人士使用而已,至于那些平民百姓是根本没有机会说这些官方的语言的,就是有机会说或听,也是不知其所以然的。所以在语文的发展很慢的情形下,人类的祖先总体上来说,全部使用语文的机会是比较少的。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被逼也学说共同语-----语文。因为当时的社会需要人们去进行经济,政治,贸易等交流,从而大家不能不讲共同语言----语文。

也就是说,语言的发展比较缓慢导致人们对语言的态度的冷却,而又由于社会的发展,让人类不得不又学习自己的共同语言----语文。因为社会的发展达到一定的历史时期之后,语文的作用不再是那样毫无用处了。因为如果大家或者一部分人不懂得共同语言的使用,那么对于自己来说,那是一种损失或吃亏了。于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大家都在宾,拼命地学习共同语言-----语文,是因为要达到自己的生存目的或政治目的,乃至其他的经济**

    其实“语文”,这个名称的称谓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有这个美称;过去,人们都叫做“官话”或官方语言,在“五四”运动时期,也叫做“国语”或者“国文”,但是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就一直称为“语文”了。于是人们学习语言就叫做学“语文”了,从此,语文就永远伴随人们风风雨雨,大家都可以使用语文进行交际,生活。为了生活过得更加美好,人们总是时时刻刻地学习各种各样的语文,参加各种各样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了社交,人们也学习与掌握许许多多的语文知识与语文各种表达方式,表达方法,从而使语文日日升腾为真正的人们的使用语言,而人们为生活与交际,于是在一定时期与区域内,对语文的兴趣是非常浓烈的。

    从此语文就与历史伴随人们度过风雨,度过语文的各个历史时期,象征着历史意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从此就开始在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并且与人们结下永生姻缘。这就是语文的历史性的特点。

 2.语文社会文化发展的根源

语文作为社会群体性的语言,是广大人们群众使用的交际通用工具,它具有社会性质的特点,人们必须要使用与运用它,否则,对于工作,学习与生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然而由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分工,语文对于有的人来说,作用的范围就不再像其起初的历史时期那样重要了,因为对于有的人来说,不用语文或“官话”,同样可以生活。比如生长在乡村的土著居民,他们与城市或官方接触比较少,于是他们根本就不用使用语文作为他们的学习或生活的工具,而他们懂得自己的本地土话就可以过活,那里还在乎学或不学“语文”这一种官方语言呢?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对他们是作用就不太大了,同样语文对于他们的子女也是如此,就是学了,在于那些孩子来说,他们将来也是在农村生活的比较多,而他们也会学着自己父母,也对语文不感兴趣了。

从此,语文的社会地位与其作用就如热铁一样,在冷水里,慢慢地被降了大量的体温。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懂得或没有懂得许多的语文,同样都可以过活,甚至也可以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样说来,为什么要拼命去学习或者钻研语文呢?因此,语文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就很快地降低了。

语文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之中,其政治地位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低。因为政治高层的人,他们不需要有很高的语文水平与语文素养,不需要有很好的语文表达能力,不需要有很好的语文修养,更不需要有很高的语文阅读能力。因为进行政治活动的人,在他的身边都有一群语文水平较高的谋士或有一群高智商的人,这些人的语文能力与语文表达能力都是非常好,都是超出平常人的语文水准的人。并且这一帮人都可以为那些政治而谋生的人出谋划策,解决种种疑难问题,而那些所谓政治家之类,只是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之上,表示“是”或“否”的许诺。也就是说,语文只有那些尚未达到“家”的人对语文的掌握与研究,语文只是落在那些“穷知识分子”的手里;那些政治地位较高的人,其 语文的水平就不必要要求得太高。所有这些就是语文的社会发展根源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