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中的环境创新教育

                  黄瑞槐   

 

传统的小说教学理念,把小说的教学功能定位于吸收与品赏的表达,且泾渭分明。于是在课堂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吸收:小说的情节、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和环境的作用,甚至侧重于小说的主题思想、写作风格和写作特点等的品赏。但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封闭与拘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正确的小说教学理念,是以环境创新为主线,把创新与吸收,创新与品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一、 有利于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又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没有环境,人物就没有立足之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不过,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发展比自然环境更多些,深些,且作者的笔下的环境比我们生活中的环境更典型,更有代表性,从而导致人物性格也具有典型性。

鉴于小说中的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特点,在小说的教学中,就要重视拓展小说中的环境,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

首先可以运用新旧对比的方法拓展小说中的环境。比如我们可以从小说描写封建社会中的旧环境拓展到我们新的社会环境。如在教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时,可以这样拓展到:祥林嫂生活在封建礼教与三从四德的社会环境中,她的悲剧性格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出现的。如果她生活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她不可能有悲剧的结局与性格;而她的儿子阿毛也许不会被狼吃掉,也许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正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假设祥林嫂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形象,引导学生把小说中的环境与自己想象中的新环境,进行对比,创造出一种理想的社会环境。

也可以由自己的德生活经历过的环境与小说中的环境进行对比。小说中的环境是典型环境,比同时代的环境更有代表性,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把生活中的环境与小说中的环境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是在拓展中的“缩小”,因为人的生活环境也许不同于小说中的环境,而小说中的环境通常是一种艺术性的环境,一种大家共同向往的,作者心中的理想环境。如《红楼梦》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生活环境,就是我们不应向往的生活环境,而应该把它当成一种历史的理想型的社会环境,这是从相反的方面进行拓展小说的社会环境。

二、有利进行思想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鲁迅的小说占有一定的数量,单单就主题方面而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小说,就有好多篇。《孔乙己》就是这样,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使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社会环境造成的。那么在教学中,可以这样拓展:摒弃封建社会的教育环境,建立我们新的教育环境;批判科举制度的教育本质,树立我们今天的教育思想实质和创造新的学习环境;并且要求学生珍惜今天的学习环境,努力学习;从批判孔乙己接受教育态度:“死读书”中拓展,我们要勤奋读书,读书与劳动相接合,读书与锻炼好身体相结合。相反,不能像孔乙己那样,“读死书”之后,自己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养活自己。其实,鲁迅先生描绘孔乙己受教育的社会环境,是给后人亮红灯,而我们也可以由红灯拓展到绿灯,想到我们今天的教育环境至少不能重踏覆辙,应该让受教育者自然、正确发展自己。

 

有利于创造新的生活环境

 

小说中的一些典型环境,在我们的生活中,使可以借鉴的。因为小说的素材直接来源于生活。正如老舍说:“小说时讲人生经验的”(老舍《怎样度小说》),那么小说之源于生活,而生活之源于小说,生活中环境可以从小说借鉴而创新。所以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环境拓展。如可以由小说中表现奸诈的环境的人生,创造出一种诚实的人生环境,如《变色龙》;可以从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世界,拓展创造出一种社会主义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环境,如《守财奴》等。这样,学生在小说学习之中,将可以创造出比生活更进步或更丰富的社会环境。正如前苏联作家爱德堡所说那样:“读书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当读者阅读长篇小说时,就在完成与作家类似的工作,因为读者能以想象充实小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