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山水之情意,立个性之情操

 

            —引导学生品味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情意的策略

               

广东徐闻第一中学  黄瑞槐   

 

【摘要】品味散文中的情感,与树立个性的情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方法很多,但笔者认为,以作文、探究性学习和师生课堂直接对话等形式更能适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并以此而实施之。

¨【关键词】散文  情意  情操  引导  策略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从东晋南北朝到清代,都有许多名家留下精美感人之作。如东晋的陶潜,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曾巩,到清代李渔等,都留下很多作品;并且这些作品都被代文人奉为至宝,而读过这些文章的人,心灵也会受到洗礼,情操也被陶冶。在新编的高中语文课本中,也编入几篇这样的名篇。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王维的《中山与裴秀才迪书》和王安石的《游褒禅记》等。这些文章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的名篇。不管是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都值得教师和学生去探究,去揣摩,去斟酌。笔者在这只谈及:如何引导学生确立自己更高的人生情操。

    情意也就是习惯所称文章中的思想情感。一般地说,文章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尤其是这些山水游记性的散文更加融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而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所写一草一木都渗透了作家的思想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引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第二页)品山水之情意,就是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山水游记中的情趣和情感;品味作者借景抒情情感;品味作者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感慨和情趣;并且体验古人徜徉于山水,感悟于人生的情趣。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表达作者的对人生和世事的感悟;引导学生品味<<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作者对朋友的真挚情意;引导学生品味<<赤壁赋>>中作者的达观超然的情绪。作者这些思想情感都是对人生至高无上的概括,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对人生的观点和看法时,是如何操作?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开展多形式的语文人文教育。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更重要是引导树立自己个性情操;树立自己达观的人生观。

     那么,教师又如何去引导学生品味?如何去引导树立?也就是说,教师运用什么的手段或什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更完美的人生抱负,树立更高尚人生憧憬。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种策略。

    教师可以以作文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品味山之情,水之意,从而给学生确立个性情操的时间和空间。首先,可以以读后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既品尝到山之情意,又可确立学生个性人生观。比如,教师可以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读后感的基本材料,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人的生死观”为主要内容的读后感,这样学生将更进一步地理解<<兰亭集序>>中的“死生亦大矣”这个哲学命题;其次也可以评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品评他人之人生观和世界观。如让学生评价苏轼的<<赤壁赋>>:关于人生的短暂与悲观情绪。文中又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表现人生短暂之句。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苏轼这一句关于短暂这话题。也可以让学生评价文中关于对人生悲凉的一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于是,学生就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更进一步的对文中的思想,加以琢磨和思忖,从而在理解别人的思想的同时,也有可能树立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了。

    而运用话题作文更能引导学生品味山水之情怀,因为话题作文也比较自由让学生挖掘文中方方面面,也能体现不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个性看法。除此而外,改编故事,缩写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品味到这些古代山水游记中的情意;也将使学生对人生表现出不同看法,以及有不同的理解,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自己美好的情操。

    教师也可以以探究性学习的形式来让学生品味到文中的情意,树立自己个性的情操。

    探究性学习,它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特点。就是在学科中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挑选或选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完成,或通过实验,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的方式,从而获得知识,获得技能,并且使学生的思想和能力都得到发展的过程。鉴于此,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是否也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主题思想为研究对象;或者,以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的思想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呢?因为这样做,将有一举两得的好处。学生要得出研究的成果,就必须对该文进行细致性的钻研,琢磨,思忖,那么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或提出种种的问题来,而问题的提出就意味着学生已经获得知识了。同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也会对作者在文中的思想给予否定或肯定,而这肯定或否定就是品味到作者的情意了。因为肯定文本中的情意就是接受作者的思想;否定作者在文本中的情意就是不接受作者的思想。那么,那些没有接受作者情感的学生,将有可能提出新的思想,或者提出比作者更加好的思想,这就是一种创新的阅读,也就是学生自己已经树立自己个性的思想情操了。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直接对话,与学生商讨关于这类古代游记类散文的思想,以及文中表现的人生观,蕴涵的价值观等等问题。

    在班会课中,如果要论及有关人的世界观问题,教师就可以直接把这类话题引进来,与学生商讨;与学生琢磨。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并发表各自的意见;让学生谈论王羲之、王维、苏轼和王安石。谈论他们的为人;谈论他们的遭遇;谈论他们对人生的观点和理解,乃至谈论他们对文学的执着等。而他们这些观点就在这些游记性的文章中。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这些文章时将会品味到文本出现的情意了。当学生理解这类文本的情感时,也许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就会有一种比古代文学中出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高境界了。那么这就是一堂有血有肉班会课。因为学生在事实的面前不得承认人应该如何度过他自己一生,是像王羲之、王维和王安石;或像秦桧等人那样,学生将会有自己的选择了。

    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在引导学生读这些文章时,直接与学生对话,直接把文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或词语,挑出来跟学生直接讨论与商讨,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进行研究、探究,开展多形式的自我感受和自我内化的种种活动.从而更好地让学生自我内化,自我熏陶,乃至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

    总之,引导学生品味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高尚个性情操。而教师所运用的方法和策略很多。然而,笔者认为,上面的几种方法比较接近学生的理解层面,因而对于学生来说就容易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