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一凑二抄三套”为“一思二写三改”的作文指导策略

 

黄瑞槐     

 

 在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一种“一凑二抄三套”的现象。“凑”就是东拉西扯,左右摘取,把别人文章中的事例和语句凑在一起,就是一篇自己认为的好文章了;“抄”就更加离谱,则是抄袭别人的整篇文章,或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的文章;至于“套”就更聪明了,有的学生把别人的文章套在自己的题目下,或把自己的写作材料套在别人的写作框架里头。这些现象是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也是热点话题。这个话题和难题,笔者有一个方法,就是变学生的作文“一凑二抄三套”为“一思二写三改”的作文教学模式。

    既然学生喜欢或无奈地乱凑作文,那么,我们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这股对作文本来的热情,来一个顺水推舟,将学生作文中的“凑”化为“思”。学生之所以“凑”就是懶于思考;懶于琢磨,乃至构思。把作文当做是一中“拼凑。”其实,学生能够拼凑作文,比不写或没有动手写还好得多。因为学生在拼凑作文的过程中也有思考的时候,比如如何拼凑,如何安排材料等,都有思考的过程。这些方面也说明学生也对作文有着一定的热情。同时,大家都知道,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不会抄罢了。既然是考虑如何“拼凑”,那么学生就必须要进行思考,进行构思,所以,学生就要对作文进行谋篇布局。这样,学生的“思”就比“拼凑”更进了一层。于是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让学生的作文从“拼凑”过渡到“思考”的过程。这时候教师就必须告诉学生如何构思,如何安排材料,作文的写作顺序又如何?都要抓紧时机,尽可能把一切关于写作文的基本知识,都告诉学生,让学生离开作文的“凑”的层面。

    我们知道,学生喜欢把别人的作文抄写下来,又把它当成自己的文章,交给教师作为自己作业,这,从心理的角度来说,学生希望自己的作文在教师的笔下是优秀作文;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与别人的一样,想得到教师肯定;还有一个方面,学生除了很羡慕名家之作,以及自己的作文达到别人的境界。如此种种,教师可以顺水推舟,把学生引导如何抄。比如指导学生应该抄写那些;而不应该抄的又是那些;或者不能全部照抄等等。还可以告诉学生,在抄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可以引用,甚至引用他人文章中的句子或者文中的材料都可以;就是写法也可以大胆地引用。乃至有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当面地指导学生抄写。因为,有的学生在正确地抄写别人的文章下,都可以激发自己的写作兴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当学生的有写作兴趣和学会如何写文章之后,学生有可能从此自己放弃抄袭别人的文章,而自己已经在抄写别人的作文的基础上,完全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构思,自己安排材料,甚至自己写自己的感受,乃至写自己的灵感了。这就是学生抄写别人文章的结果。

    “套”也是中学生作文中的一个弊端。对于学生这个弊端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法。而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学生的“套”变为“改”。

      学生能够把别人的文章“套”在自己的作文的题目之下,这也说明学生在套的过程中必定有思考或构思,或者,有可能是经过三番五次的考虑之下,才能“套”得上的。既然学生会“套”别人的作文,那么就说明也许有一定的构思能力,有一定的驾驶安排作文的材料能力。鉴此,教师为何不顺水推舟,又让学生的“套”进入到“改”的层面上来呢?有人说,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作者自己修改出来的。我认为,这话也适用于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更适用于教师指导学生将“套”的作文变为“改”的作文。就是说,教师可以个别指导学生把“套”错的作文材料删除,然后,又帮助学生“套”上自己的写作材料;再把与主题无关紧要的内容“改”掉,重新“套”上新的,与主题关系较密切的材料,如此等等。那么,一篇生动活泼的新作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而面目一新的姿态,全部脱离学生过去那种“套”,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己修改出来了。

     我们知道,只要学生有写作的习惯,教师是不必要担忧学生不会写作文或写不好作文的。比如上面所说的“一凑二抄三套”可以变成“一思二写三改”的作文教学模式,就是适用于教师指导学生写好自己的作文,适用于所有教师指导所有学生写好自己的作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