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思品下册第六单元第三项目

《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精彩主持”课堂学习实录

 

学生主持人:初三、三班刘新、王聪

教师:安晓新

主持人口头陈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要学习怎样承担责任,怎样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学会做一个负责的公民,并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一、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主持人布置小组学习任务:阅读课本上关于“李勇”的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就三个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讨论完毕后,每个小组确定一名发言人,面向全班同学展示。

一组代表展示。

问题:生活中的李勇积极承担了哪些责任?

发言:李勇从小除了承担自己的学习的责任以外,还主动地承担了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的责任;上初中后,李勇除了承担更多的家务以外,还承担起了帮助有困难同学的学习;初中毕业上师范后,李勇又独自承担起了孝敬、抚养父亲的责任。

主持人评价,学生鼓掌肯定。

二组代表展示。

问题:观察自己的周围,积极承担责任的人都有哪些表现?

发言:自己的父母,不辞劳苦,里里外外,辛勤操劳。班主任老师,苦口婆心,管理班级,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班干部,责任心强,带动同学们认真学习,建设班集体。他们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责任面前不退缩,勇于承担不同的责任。

主持人评价,学生鼓掌肯定。

三组代表展示。

问题:什么样的人是一个积极承担责任的人?

发言:李勇就是一个克服种种困难,积极承担责任的人,他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中我们要以这样的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主动负责,积极负责,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主持人提示,引导出一个新的问题来,“要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就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教师插话点拨: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关于责任的名言,“你的责任是什么?把你面前的日常事情做好就是你的责任所在”。由此可见,责任就是把自己的日常事情完成好。做一个负责人的人,就要敢于承担责任,做好自己的日常事情做起,养成负责任的习惯。

主持人进一步发问:怎样才能养成负责任的习惯呢?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养成负责人的习惯,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另一名主持人接着问:当我们一下子面临诸多的责任的时候,又该怎么办?

设置情境活动。阅读教材关于“林轩”的一段材料,并交流看法。“在诸多事物面前,林轩该怎么办?”

教师先予以点拨:人的社会身分时多重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各种应负的责任在同一时间段可能会造成冲突,这就要求人们学会选择,优先把最应该承担的责任承担起来。分清责任的主次和轻重缓急,科学地安排时间,统筹兼顾,这样才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主持人提问四组发言人:林轩作为学生要完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为学校足球队的队长,要参加比赛、训练,在诸多责任面前,林轩应该如何选择呢?应分清责任的主次,统筹兼顾。对于林轩,应把带队训练首先安排,因为他作为足球队的队长,责任重大。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适当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这就要求我们在同时面对的责任面前:要分清责任的主次和轻重缓急,学会统筹兼顾,正确选择和处理好责任问题。

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引申:统筹:通盘筹划;兼:本义为一手执两禾,引伸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顾:照顾。统一筹划,全面照顾。即从整体上考虑事情,寻求内在合理性,找到最佳解决办法。

二、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主持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组讨论问题:遵守社会秩序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好处?不遵守社会秩序会带来什么后果?举例说明。

主持人:在讨论之前,先找同学将课前搜集到的部分资料展示给大家。是关于“公共秩序、社会管理秩序、公共安全”这样几个概念的。

学生展示:“公共秩序是指一定社会公共生活组织和运行的基本秩序。公共秩序包括:社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治安秩序、公共卫生秩序、交通秩序等。社会管理秩序:是指由一定国家社会行政管理机构所组建起来的秩序。维护社会管理秩序,是我国法律的重要作用之一。国家对社会的管理活动包括对文物的管理,对公用设施的管理,对**的管理等等。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是指故意或过失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主持人启发: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负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要依法维护社会秩序,就要维护社会管理秩序,自觉遵守社会管理的法律规定;维护公共安全,维护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共财产的安全。还要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等。

主持人接着口述四种情境:并让同学们分析辨别评价。

情境(1):春节回家,携带爆竹上火车;

分析:错误。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情境(2深夜,在居民小区,几个年轻人高唱卡拉OK

分析:错误。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情境(3有了它就不怕抢劫了!

分析:错误!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情境(4110说着火了!真好玩!

分析:错误!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

教师点拨:我们应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思考能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做出什么贡献。以上所列举的现象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把自己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去选择、去体验,对增强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主持人提问:假如你遇到下列情境,会怎样做?

骑车上学,遇到红灯,此时路上没有人,也没有警察……

在市场上,有人向你推销赃物……

一个朋友劝告尝尝**的滋味……

校园门前一片草坪,绕过去可能上课迟到……

看到有人破坏公用电话亭……

游览长城时,发现有人在长城上刻字……

小组内部自由发言。

主持人总结:我们中学生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上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热爱学习,用中学生守则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学习和生活中为维护学校和社会公共秩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另一主持人补充:我们还要参与力所能及的宣传活动,敢于抵制各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等等。

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P27

主持人:我们都是社区的一员,要建设好社区,需要每一个人的付出。

另一主持人:我们就来看一看武汉百步亭花园社区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小组阅读,并组内交流讨论。

主持人选择小组代表发言:(略)

主持人进行综合陈述:成功的原因在于,他们懂得社区良好的环境和秩序需要人们去建设、去维护,文明社会需要人们共建,需要人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主持人:既然如此,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服务和建设自己所在的社区?

分组讨论,讨论题有三个:一是我参加过的社区(村庄)服务或志愿者服务有哪些。二是我参加社区(村庄)服务或志愿者活动的感受是什么。三是我现在准备参加的社区公益活动是什么,并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制定一个服务社区的活动方案。

讨论完毕后,分小组进行展示。

评出一项最好的社区活动方案来。

老师启发: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脱离了社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作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应该信守承诺,自觉承担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主持人发言: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一种无偿的付出,但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值得我们去为此去努力。

主持人总结:积极承担责任,不仅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其实也应该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需要和自觉行动,我们要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实施具体行动,把自己造就成负责人的公民。

老师总结:公平、正义需要人们之间互相承担责任,只有积极承担责任,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才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为社会做出更多的奉献。

四、作业安排

1)根据自己制定的社区活动方案,利用课余时间,付诸实施。

2)写一份自己服务对象的意见反馈材料,并利用黑板报,在班内交流展示。

课堂教学反思

 

一、课前预习是前提

本来,课前预习就是传统学习方式下的一项常规要求,不过,往往是其随意性比较强,可控性差,学生有没有真预习,预习到了何种程度,老师心中没数。老师虽然有预习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预习不预习,预习的质量好与差,并不会对授课过程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另外,加上课后伴随的大量练习性的作业,客观上挤占了学生的预习时间,都势必要挫伤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预习的效果。

课堂交由学生来主持后,相应地就多了一些预习的动力。主持人要主掌整节课的学习进程,不预习自然是不行的,各个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小组的讨论,不预习也不行,每一位组员要想在小组交流中,拿出自己的东西来,不提前做些准备又怎么能行?这样说起来,全班所有同学,就都有了切实的预习的压力,压力又变成了动力,变成了扎扎实实的预习的行动。

学生有了预习的能动性了,时间从哪里来?一是多数学科,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原本就设有自习课,只是以前常被老师们侵占挪用了,现在就该还给学生。二是每天的早自习和下午的第八节课,一律是法定的自习时间,完全放给学生自主支配。再就是每天放学回家后的学习时间,老师尽量少布置作业,能不布置最好,给学生腾出充足的预习时间来。

时间有了以后,就面临一个会不会预习的问题。这正是一个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根据自身所教学科的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预习策略和预习步骤,指导学生或者建立学习笔记,或者学会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写写注注,避免预习环节流于形式,实现预习的可检、可测、可控。

二、小组合作是基础

建设学习小组,是一个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并被实践反复验证了的成功策略。“精彩主持”将其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自身的操作体系,成为主持人开展课堂主持活动的基本依托和操控、支配的基本资源和力量。

有了学习小组以后,主持人既可以把学习任务按小组分解下去,也可以将学习小组的探究成果分别收集上来,在主持人的眼里,学习小组就是一个个的学习单元,靠这些单元的支撑,有了这些单元做主持人的“臂膀”,就可以大大简化主持人的主持程序,降低主持的难度,而且也有利于避免出现因主持人讲得过多而变成“小老师”、“小讲师”的弊端。主持人只要心中学习目标明确,善于调动小组的力量,知道调兵遣将即可,未必一定得“先知先觉”,带着问题和大家一块学习就是了。

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学习小组的建设是一个大问题,有难度,也是一个慢功夫、实协夫。并不是说,简单地把几个学生约在一起,再选出或指定一个小组长,就算是建成学习小组了,这只是最初步的表面化的步骤,学习小组的“形”有了,不等于小组的“灵魂”就随之也有了,要让每一名小组的成员都能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认同感,有一种向心力,有一种彼此的默契,是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训练过程的。

这个训练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要指导学生选出小组长,告诉小组长他所承担的职责,启发和强化他的角色意识,以及协助小组制定开展小组活动的游戏规则等等。课堂上,老师要随时关注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出现的问题,及时介入,给予帮助。

建设学习小组,特别需要各科教师通力合作,我校各班每月定期召开由班主任牵头的班级会诊会,相互交流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小组的运行状况,群策群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小组的健康成长。

三、交流展示是亮点

基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潜能的充分信任,“精彩主持”课堂,给学生以足够的交流和展示的机会,有交流,才会有碰撞和迸发;有展示,才会张扬生命的活力,尽情舞动个性的风采,进而体悟学习的欢乐乃至人生的幸福。

交流是多个层面的,这里主要指的是小组内部的交流。在组长的调控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们将各自的学习收获,依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彼此互补,集思广益,实现共同提高。课堂实践表明,只要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真正地运行起来了,小组内部的交流程序完成之后,绝大部分的一般性学习目标也就都能初步达成了。

展示也是分层次的,这里主要说的是面向全班同学的展示。学生都有展示的冲动和欲望,学生们在学有所获之际,更是如此。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各小组分别派出自己的代表队,一一亮相,他们站在讲台上展示给大家的,并不是对课本简单机械的解读,而是自己的聪明、灵性和智慧,说到底是自己的个性。有了个性,才可能有创造性,才可能产生创新型的思维,所谓的“亮点”,也就“亮”在这里。

如果说,靠小组内部的交流,已经基本上可以达成知识目标的话,那么面向全班同学的集中精彩展示,就差不多宣告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四、评价激励是动力。

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是一个核心性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就缺乏可持续性。“精彩主持”找到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及时科学的评价激励。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了多种评价的途径,尝试了多种评价的具体方法。就课堂内部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小组总体表现的评价,二是小组内部对每一个组员的评价,三是学生自身对自身的反思性的评价。在具体操作方式上,一般是采用实时记分的办法,每节课都做一次累计,公之于众,这样做的效果是明显的。

就一个班集体来说,班主任还要负责对各学科上各个小组的表现,有一个综合性的衡量,同样量化计分,鼓励竞争,鼓舞干劲,激发持久的学习热情。

当然,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将外在的激励,变为内在的激励,变成学生内在的可以不依附于外力的上进心,也就是要养成习惯,走向真正的自主自立。这是“精彩主持”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