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学基本要点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实施,应该以高中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实验为核心,重点围绕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转变语文教学方式,改进语文教学评价等方面开展实验。在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的时候,需要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来审视高中语文教育的现象和本质。在把握先进教育理论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如语言学、文艺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用“多样”、“动态”、“创造”的语文课程观念来理解、指导实践。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为师生的选择和处理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课标实验教科书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求,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实践性。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发展取向和学习需要方面的差异,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验探讨。

一、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语文课程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语文课不应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还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地说,即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植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简略地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体现,即: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在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使学生在学识方面、在人格方面、在审美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注重学生个体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趋势,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突出个体从自然存在向社会存在的转化过程的奠基作用。在工具性知识、技能和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个性风采上,把学生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课程的实施中,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高中阶段属于基础教育的提高阶段,高中生已有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素质,他们的学习需要学得较高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学习用严密、得体的语言进行交际,在语言运用和语言积累上体现其提高性、综合性、交际性。

高中生的语文思维水平与其语言水平紧密地联系着,所谓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具体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说写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这种思维活动的发展水平无疑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涵。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统一的概念。语言不可能以分解的方式在运用领域中出现,语文不可能像数学分成算术、代数、几何等那样,把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完全分开来“单项独进”;说话、写作也不能和认识、情感分开来专门培养。听、说、读、写活动虽然可以分别进行,但都是以语文素养为整体,又全面作用于语文素养本身。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现实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从某一单一的教学目标出发,也能取得“全面性”的成效,但这些成效是在水平较低的层面上表现出来的,而这样的效果却犹如五光十色的屏幕,掩盖了降低语文教学质量的原因,使教师难以发现自己的失误,却把“全面性”的效果视为胜利的花环,陷入深深的自我误解,还自认为自己的教学已给了学生“全方位”的营养。这些都是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二、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1、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以汉语为母语的民族语文,包括民族语言文字和以它为符号形成的文本,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也融会了丰富的世界文化,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其充沛的人类智慧,辉煌的人文精神,是高中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在课程的实施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和各种学习资源,让学生体会人的尊严和价值,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和文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精神世界。

2、体现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经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主要手段是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地启发、引导、指点、示范。高中生的语文实践可以突出两个环节:一是感受的实践,二是将自己的感受转化为素养的实践。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学生仅仅知道它运用了比喻是不够的,学生仅仅是知道它运用了通感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荷花香的喜爱之情,感受到通过文字描写的荷花香所产生出的特殊的艺术之美。学生感受的实践是语文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学生的感受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就好像可以替朋友买电影票,但决不能代替朋友感受电影一样,语文学习中的语感学习、情感体验是同样的道理。将自己的感受转化为素养的实践,主要靠学生的读。关于读的实践,古代传统语文教学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我们不能把这些经验抛弃。精读、美读、烂读、泛读……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只有一本教科书,语文教师应该把一半的时间用于关心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支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心都在迅速地、茁壮地成长。高中生的学习活动有别于初中生,高中的学习任务要求他们在学习方法上更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主动性。他们生活实践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经验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思维进入一个急剧发展地发展、变化、成熟的新阶段。在这阶段,他们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创造性的形象思维获得较快的发展。他们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而且还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因此,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性目标、研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实现其目标。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中有内存动力的支持,才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享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的目的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和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竞争式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高中语文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合作学习的目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以学习的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是针对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而提出来的。在现实的教学中,不能、也不可能长期地使用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多种学习方式中的其中一种,任何的一种学习方式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优劣高低,只有“适合”与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研究实际的学情,在不断研究和掌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和如何运用策略的同时,还必须有效地运用各种传统的学习方式,这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认真研究和把握实验教科书的基本要求

粤教版实验教科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强化阅读,以阅读为杠杆,提高语文水平,二是创设各种语文活动,以活动促阅读、以活动促写作。课程标准中对必修课的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与鉴赏、二是表达与交流。下面就必修课的两个方面,结合教科书特点和教学实际,探讨其具体的操作。1、阅读与鉴赏教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1)以活动促阅读

粤教版高中实验必修教科书的每一模块,均以“语文活动”单元带起阅读,活动单元中的参考阅读辅助语文活动的进行;每阅读单元后均附有单元活动,弥补纯“阅读”的单调。教科书通过“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走进经济”等主题活动的设置,创设了一个立体的学习环境,使阅读的信息、阅读的心理、阅读的主体状态这三个因素互相作用,和谐发展,促使阅读有效性的产生和阅读效能的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

粤教版高中实验必修教科书文体意识比较浓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规定:①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②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③常用应用文文本阅读。教师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④文学作品的阅读。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⑤古诗文的阅读。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3)多种阅读方式交替使用

粤教版高中《语文》主编陈佳民教授针对广东学生的实际,建议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以下的几种方法:① 诵读。对于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不够通顺流畅、语感不太好的学生,用普通话开声诵读特别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过去《语文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课程标准很重视口语。这是语文的与时俱进。有了电子,有声语言已经达到以前没有过的地位和作用,现代社会对语文的要求是能说会写。提高口语水平需要想很多办法,通过诵读书面语言来提高口头语言水平是一个好办法。② 速读。阅读速度是思维灵敏性品质的重要标志。阅读速度快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功夫。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现在学生读得少,有一个原因就是读得慢。我们往往是在少量里面求精髓,而不是在大量里面求提高。研究速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一环。③熟读。应该让一些学生将自己认为精彩、重要的文章、段落,用熟读的方法来加以理解,加以记忆积累。熟读可能是医治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少、只理解不记积的偏方。熟读,是宋代及其以后提倡的学校学生和自学学者的读书方法,很值得老师将它介绍给现今的高中学生,如果有某些比较刻苦的学生采用了,效果也许会很好。因为其一,“熟读—理解”,通过反复多遍阅读来理解,是朱熹的“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式的理解,是董遇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式的理解,但也符合现今提出的自主探究式的阅读;其二,“熟读—运用”,熟读是阅读转化为运用的上好连接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正是这个意思;其三,“熟读—记积”,熟读文本,记忆积累率肯定很高。

2、表达与交流教学

与义务教育不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写作”与“口语交际”归并为“表达与交流”。

书面表达和交流即平时所说的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还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在现实的教学里,有这么几种形式:(1)单列书面表达与交流。请看:

历史是一笔丰厚的遗产,正确地认识历史,需要历史的眼光——从社会进步的角度去看待、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意义和价值,总结经验教训。历史学家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需要用现实的眼光,认识历史,解读历史。

结合历史遗址的实地寻访、考查来认识历史,就更为深切而深入。写作前,要从当地的历史文物资源出发,找好切入点。写作时要注意不同文体的特点。

写作历史评论(史论、札记、随笔),首先是要对历史材料有自己的看法,而这样的看法又是在阅读材料中自然形成的;其次,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组合:观点要能统率材料,材料要证明观点;第三,史料的转述、引用要概括。

写作怀古诗歌和散文,要发挥想像力,在构想之中再现历史画面,创造意象,抒发人生感受。

写作历时性记叙文,要注意搜索材料,考辨材料,表达力求平实。

写作说明词,要求能够说明文物的来源,很好地提示其特征、价值——认识意义。文字表达力求简明、活泼。

从下面两题中选择一题作文,也可以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另拟题目写作。

1、选择某个历史遗迹进行实地调查,并进一步搜集材料,写一篇作文。可以写史论、历史札记,可以写咏史的诗歌或抒情散文,也可以写记史的记叙文。

2、以小组分工搜集历史文物,如图片、证券、邮票、油票、粮票、器物等。了解文物的背景,进一步丰富、补充材料,撰写说明词。

(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二)》)

把写作放在“用现实的眼光,认识历史,解读历史”这样一个主题中进行,学生围绕主题搜集材料,根据材料和自己形成的观点,选择恰当的文体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这种设计体现了“综合”的特点,避免了表达上的单一性和平面性,力求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和情感的丰富性,用表达的多样化来推动文体选择的多元化。重视表达方式在写作过程中的实际掌握和灵活运用。

2)单列口头语表达与交流。请看:

每个人都有自己敬佩的人,这些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比如,那些不惜牺牲宝贵时间,放弃优越条件,无私地为社会服务的“青年志愿者”;那些在挫折、困难和苦难中不懈追求的人;那些屡遭命运打击、备尝生活艰辛之后仍然乐观向上、宽厚善良的人;那些富有爱心、体恤不幸、善待他人的人……这些人可能既不是社会名流,也不是媒体关注的“大人物”,但我们在心里佩服他(她)们。请对他们进行一次访谈,了解他(她)人生历程的方方面面,走进他(她)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

在访谈前要做好访谈提纲,访谈提纲有如下要求:①明确访谈目的,确定访谈重点;②所设计的访谈问题要具体,有针对性,措辞要恰当,表述要清楚;③提纲应征求同学意见,与同学讨论、交流。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5)》

这是教科书上“访谈”的其中一个内容,口头表达与交流的教学需要特别关注言语以外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中首要的是培养高中生作为社会人的自觉意识,或曰身份意识,要有尊重他人、学会与每个人相处的意识。口头表达与交流既是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社会交往的技巧,更是着眼于培养社会的人。

3)综合性的表达与交流。请看:

“平凡之中见新意”小论坛

一、   什么东西“没意思”?

我们常常听人说这个东西“没意思”,那个东西“没意思”。请大家先说说“没意思”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有哪些东西是“没意思”的?

二、   究竟有没有“意思”?

对别的同学觉得没意思的东西,你有什么感悟呢?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说说你自己的见解。同一个事物,有的同学觉得“有意思”,有的同学觉得“没意思”究竟有没有“意思”呢?举办一个小论坛,同学们可以对别人的见解提出疑问,进行辩论。

三、   动写出新“意思”。

请把你自己的见解写成一篇议论散文。不管你持什么意见,请尽量再挖掘一下,写出新意来。

四、   佳作分享“有意思”。

在同学所写的文章中选出若干篇佳作,张贴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大家评一评哪几篇文章“有意思”。

(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2)》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表达与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口头、书面的表达与交流交融在一起,将思、听、说、读、写、动六者融为一炉,为学生缔造一个创新发挥的探索空间和潜心研究的自由环境。就设计而言,活动的本质是“写作”,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一个综合活动改进传统的作文教学,主编陈佳民教授是这样解释的:以往作文,人们常说学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用这个作个比方吧,人的吃饭,往往经历几种阶段:“喂着吃——自己吃——自己煮来吃——自己买米买菜煮来吃——自己赚钱买米买菜煮来吃”。这里面就有一个独立动手过程长短、程度高低的问题。过去的作文多数还处于“自己煮来吃”的阶段。把活动纳入教科书,就是想改善语文能力的培养方式。比之过去的“练习”,它丰富了能力内容,把写作、口语、阅读能力综合在一起培养;它延伸了动手过程,把观察体验、调查访谈、查找资料、分析整理、讨论结论等等、都纳入了活动范围,扩展了动脑动手过程;它加强了合作交流,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活动,有利于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纵观必修课中各种类型的“表达与交流”教学,我们发现它有以下的特点:①课堂空间扩大,教学课堂直接延伸至课室外、生活中、社会里。②教学内容弹性大,自主性强,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通过师生的选择,进入到教学中。③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起主导地位。④教学评价绝对不能用一张测验卷的形式完成,注重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教学形式,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教师与课程同步成长的最佳点是研究教科书、研究教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9105f30100ab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