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特色

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  钟守权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急剧变迁,对教育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对学生品德和社会性的培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提出了迫切的愿望和需求。站在社会变革的前沿,引导儿童品德与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引领儿童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人格与人文素养的形成,这就是粤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的基本背景和出发点。

    本套教材的基本特色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编写理念特色

教材编写的理念要着力于实现课程的多维教育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能力和习惯养成等方面的特殊目标。本套教材的理念特色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演绎生活德育。生活德育理念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论基石,本套教材对生活德育的理解包括品德回归生活、指引有道德的生活、科学生活、创新生活四个基本方面。其中,品德回归生活剑指大众化德育、公民的德育,而非“存天理,灭人欲”的精英德育、圣人德育;指引有道德的生活是品德回归生活的另一面注解,而且是品德回归生活的价值所在,即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必须为生活实践服务;科学生活是在当今乃至未来科技时代中,个体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不断完善与发展自我的重要素养,其所要求的科学精神、态度与生活方式不仅是人格社会化的新内容,而且还是道德养成的新领域;创新生活的本质是创新世界,创新未来,有益于人类发展进步的创新力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为人类服务的高尚道德情操的表现。

2.渗透人本德育。以人为本是民主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德育是为民主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作人文奠基。人本德育的最终理念是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张扬人的特性,发展人的个性,塑造人格力量和人的现代特性,形成个体充分、均衡发展的完全人格。人本德育的要诀是把学生当成一个道德发展不完善的人因材施教,而非把学生当作包裹着完美道德外套的玩偶作虚拟表演。在本教材中,人本德育的切入口是通过搭建民主德育、实践德育、真实生活德育教育平台,运用差异发展、主动发展、师生平等发展、同伴协同发展、自我反思发展等策略方法,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学习氛围中践行以人为本的德育。

3.启蒙人文素养。现代道德不仅表现情感、良心、态度和价值观,而且更需要理智和广博的人文知识予以支撑,即狭义上人们所理解的人文素养。本课程中高年段所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化、法律、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内容,并非学科化的、体系化、专业化的人文知识,其要旨是引领儿童全方位地触摸、感觉人类社会文明的肌肤,以增进儿童社会化进程的质量。由此,本教材以促进儿童社会化质量发展为目标,统筹、调适人文知识,坚定不移地跳出专业化知识教育的藩篱。

4.点缀艺术养德。高雅健康的艺术不仅是对美的追求,而且是对道德、正义的理想诉求。同时,艺术是情感最经典的表现方式,因此,艺术对于道德、人格教育有天然的催化作用。本教材充分利用艺术的德育价值,选取高雅、健康的艺术作品(音乐、美术、书法、诗歌等)共计85篇(件),用以催化学生道德养成的内化效度。

 

二、体系体例特色

本套教材体系体例建构遵循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和教育的基础性有效性等原则,体系体例特色分述如下:

1.体系。一、二年级教材通过构建生活教育体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尽可能贴近生活现实。这种生活教育体系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编排与年度时间发展的基本一致、素材的选择尽可能贴近儿童的身边和生活实际、品德教育引领尽可能基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等几个方面。三至六年级教材通过建构社会生活体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沿着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祖国-世界这个逐步扩大的领域逐步、循环展开。具体表现为四个循环体系:三年级以个性品德发展、学校学习生活两个主题为重点,逐步触及家庭和社区(家乡)两个学习主题;四年级以家庭、社区(家乡)两个学习主题为重点,继续增强个性品德在相对广泛的社会领域的养成,并逐步触及祖国主题的学习;五年级以祖国主题为学习活动的重点,在国家、民族感上增强个性品德高层次的养成,并逐步触及世界主题的学习;六年级以世界主题的学习活动为重点,推进个性品德走向世界公民素养方向,并不断回顾、提升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祖国的学习主题。  

2.体例。本套教材的体例遵循积极正面引导、良好品德行为示范、自我发展指南、对话文本四个原则,统一设计为单元(提炼德育主题)——课文(德育社会、生活点)——社会生活素材表现(图、文)——学法设计(思考提示、活动建议、发展引领)四个环节。其中,学法设计在追求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实践方式上作了积极的探索,这个环节有如下几种设计层次与形式:一是适用于12年级的学法设计,如品德行为思考点的简单留白,提示小游戏、小手工、小实验、小比赛、小探究等活动,简单的文字或绘画表达填写(画)等方法;二是适用于34年级的学法设计,如运用小档案、小记录、小调查等栏目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利用游戏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生活和实践能力,通过小资料、信息链接等栏目拓展、充实学习内容等;三是适合56年级的学法设计,如启示与联想、对比与辨析、感悟与反思、探索与创意、归纳与推理等。

 

三、逻辑关系特色

教材的逻辑关系表现在各册之间、各单元之间、各课文之间以及课文内容环节之间的思路、顺序构成。总的说来,教材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由导学到主动发展的逻辑顺序,这种逻辑顺序本质上是学习领域和内容的沿袭与承接关系、螺旋与递进关系,是一般意义上的教材逻辑关系。但对于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而言,反复与强化、归纳与提升的逻辑关系有其特殊意义,理由很简单:与一般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同,人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具有反复性、反省性和持久的潜移默化特性。依据这种认识,本教材的逻辑关系建构特色如下:

1.沿袭与承接。沿袭的内容包括教材编写的总指导思想、体系体例、文字风格、版式设计等方面;承接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就各册教材之间而言,承接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和学生认知发展的总体水平;就各单元之间而言,承接不同学习领域的内在层次,如由个人至群体、由家庭至社区等;就课文主题之间而言,承接相关主题学习的程度,如同一乃至不同年级教材关于家庭教育课文之间的学习程度承接等。

2.螺旋与递进。根据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特点,某个主题的学习不可能通过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教育就能达到一蹶而就的效果,而是要采取分层、螺旋、递进的教育策略。这些课文主题虽然相同,但内容、范围、视野、程度要求等,都随着学生生活实际的改变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在逐步提升。如同样是讲人际关系中的师生交往,一年级重点引导儿童大胆和新老师、同学交往,二年级学习与老师、同学正确交往……六年级感受、体会师生之间友谊的可贵等。

3.反复与强化。长期性、反复性是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特点,本套教材通过相同主题在不同层次的反复,使学生的道德感悟体验逐步积淀成一种意识倾向以至人文素养。如人际交往教育主题,全套教材从一年级的第2课“我的老师”进行师生关系教育,到六年级下册第9课“我们的祝福”同学毕业友情教育,直接涉及人际关系教育的课文总计26篇。其他如安全教育的课文总计17篇,家庭教育的课文总计13篇等。

4、归纳与提升。作为一门生活性、综合性课程,课文的设定基于社会生活情景、基于以道德主题为核心的综合人文素质教育,因此,适时提炼、归纳、提升散落于社会生活细节中的道德与社会生活价值观,是教材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教材采取两个策略达成这一任务;一是随课文社会生活情景即使归纳提升;二是就比较重要的主题,在分散学习一定程度后,设置专门的单元或课文进行专题教育。如安全教育,我们在二年级下册设计专题课文“安全小黄帽”,三年级下册设计专题单元“我会保护自己”,六年级下册设计专题单元“生命需要呵护”等。

 

四、选材取景特色

为德育者,“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德育教材,素材的选择、情景的设置,无不有其特殊而细微的历练、雕刻之功和价值追求。

1.文本素材的选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的文本素材是多元的,包括案例、故事、诗歌、格言、谚语、歌曲等。经典性是文本素材选择的公认原则,这一点无庸置疑。但对于构成文本素材主体的故事、案例而言,发现和创造时代气息浓厚的新经典乃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活力的源泉。在本套教材中,导入课文的文本素材基本上是以现实社会生活为题材提炼的故事和案例,即便是历史题材、世界题材类课文,也都进行了现实性、贴近性处理。如“悲壮的古炮台”讲述鸦片战争给民族国家带来的屈辱,切入素材便是现今仍然矗立河海口的古炮台等。新经典的发现和创造,彰显出教材的时代气息。

2.社会生活情景的选取。与一般知识性学科不同,社会生活情景的摄取和设置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选材的独到元素,他是品德回归生活理论的支柱。但社会生活素材不能是一地鸡毛,由此,本套教材将社会生活情景的摄取和设置的原则定位于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并着力解决普通性、典型性和适应学生认知规律的矛盾。对普遍性的把握策略,就是素材案例被大部分学生所认可,并对现象本质有一定的共识;对典型性的把握,主要就其教育价值的影响力;至于适应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主要在学习要求和问题提法方面,简单则提升,繁难则简化。

 

    五、学法与活动设计特色

    学法和活动设计是教材新理念的实验亮点,也是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通道。本套教材的学法和活动设计特色如下:

    1学法设计。本套教材的学法通过贯穿法、特写法和拓展法三种基本方式,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感悟认知、行为能力发展全方位渗透在教材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多元、立体、随机的学法模型。贯穿法即把课文呈现展开的全过程设计成学生学习领悟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本素材表达过程中穿插学习提示,在情景展现中设计思考对话;特写法即就某些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专门的学习范例及要求,一般通过专门栏目达成,如小调查、探究园等;拓展法即针对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或地方实际,设计适合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内容,拓展学习内容以一篇课文学习完成后的拓展为主,也有不少为随机拓展的学习内容要求。拓展方法多样,常用的有追问式、另外还有完成填图填空、依据范例模仿等。

    2活动设计:活动是学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独特要求。本套教材的活动设计,从活动目的角度看,有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事例感悟、经典赏析、过程体验等形式,有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实验、手工、调查整理等活动设计,有启蒙、奠基人文知识基础的材料分析、资料搜索、参观访问等活动设计;从活动设计的层次角度看,低年段:以游戏、表演、小实验等活动为主;中年段以体验、探究、社区实践等活动为主;高年段以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小辩论、想象、广泛的社会实践等活动为主;从活动方式的角度看,有独立与合作、感悟与行动、分析与探究、观摩与创新、思考与辨析等活动设计;从活动设计特点来看,没有孤立的活动,活动往往与素材、情景、学习进程等相融成为一篇课文构成的整体。

         

    六、语言文字特色

    语言文字不仅仅只是教材的外衣,而应该是教材精神的窗口,这扇窗口为学生提供了望课文全景的第一通道。

    1.关于标题。标题是课文的眼睛,又是课文主题的心脏。他不仅要求提纲挈领,而且要求通俗生动、简洁明了、有感染力,能一下子强烈地抓住学生的学习**本套教材的标题通过现实生活提炼、经典细节雕琢、真切情感渲染等策略,形成一批为广大师生津津乐道的经典话题。如品德与生活中的“我和妈妈做午餐”、“我家的新日历”、“亲亲家乡水”、“知了叫夏天到”、“节节高 步步高”等;品德与社会中的“悲壮的古炮台”、“小小维权岗”、“红红的中国结”、“方块字里探春秋”、“金色的海岸”、“毕业畅想”等。

    2.关于文本文字。作为儿童品德·生活·社会教材,童趣化、简洁明了、诗情画意性的语言文字是基本特色和要求。本套教材的语言文字从三个方面予以洗练:一是层级方面,低年段以图说为主,辅以简洁、童趣话的语言引领,中高年段逐步增加文字阅读的质与量,但仍然坚持以文说图;二是表达方面,文本文字尽可能生动有节律。如写鸦片战争给民族国家带来屈辱时,有这样一段导语:“他们(古炮台)面向大海,默默矗立着,仿佛在提醒后人:勿忘那段国耻,勿忘那段悲壮,勿忘那些在古炮台上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们!”;三是语气方面,设问与感叹、思考与启示等,都遵循儿童的思维和语言习惯,使教材真正成为儿童对话的文本。